陈志斌/原创。
李连杰李小龙在自家书柜前留影
人的一生,没有说明书。
过了耳顺之年,回顾往昔,豁然发觉:什么时候为梦想而奋斗;什么时候开始第一份工作,什么时候恋爱、结婚,眼见风云千樯,虽有茫然,然终是做了那个自以为对的选择,这些其实都是个人历史与命运的转折。
我的人生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少心怀豪杰梦,习文练武赏心事,报效国家出乡间。
第二阶段、巧得机缘遇明师,由武步入气功中。武功、气功齐头进。功成后,授武讲课又行医。
第三阶段、参悟人生,以武入道。这是我正在做和以后要做的事。
自古以来,就有“文武兴亡事,文武不分家”文事武备,文武双修之说。
“圣人”孔子曾身体力行,提倡“六艺”——礼、射、御、书、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力与美的协调;它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它是传统文华儒、释、道精髓的融汇。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之一——尚武精神。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古代侠士,义薄云天。多为尚武重义之豪杰。
浮于乱世道衰,生灵荼碳之时,为家国或捐躯忘杀之志,或结生死以共之情。故以重义、勇武显名于天下。
司马迁敬重侠义之士,不惜笔墨为他们作——《游侠列传》
古之侠者,留芳千古有朱家、剧孟和郭解;
著名刺客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为正义、道义而勇赴危难的勇士。视死忽如归。他们爱天下为公,是为大爱。
时光变迁,朝代更跌, XX气候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诗词文章渐渐开始转移到了小说上,假以时日,这便形成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武侠小说早期形式。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经典文学作品。其后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等。
武侠文化是华人世界独树一帜的大众文化。是中国奉献给全世界的一种最好的精神礼物。
武侠元素丰富了华夏影视文化。从民国华语无声电影开始,武侠元素便一直在电影当中呈现。特别从七十年代后,再度被香港电影重新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
李小龙,是功夫电影走向国际电影市场的先驱!李小龙的尚武精神和精彩的功夫,令西方观众着迷。
至今为止,xX功夫电影仍然是西方人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因它给西方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剑恩仇录 《名剑》古时武术称为“手搏”、“武艺”等;在解放前,武术被国人尊称为“国术”。国之瑰宝,实至名归。
在某段历史特殊时期,也曾禁止习武;也曾被打成“牛鬼蛇神”。
由于政治气候,武术也惨遭蹂躏,几经兴衰。但真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却深藏民间。足见武术之魅力,它引无数英雄豪杰为之折腰。
它总能以星火辽原之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扎根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之下,根深柢固。显示出武术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
任任何一个行业,拼到最后的都是文化修养、底层基础。
为师者,给学生一箩筐知识,师傅要学富五车。需“知其然”之后更多“知其所以然”。尽量少出现一些“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遗憾。此非“名师”,而是真正的“明师"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主张“书剑同源”,文武双修。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武术气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专业上成为“专家”。在学习上成为“杂家"。
一切学问,唯我所用。兼容并蓄,百川归海,有容乃大。
我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喜欢比武切磋和学习,也满足了那点虚荣心,觉得很过瘾。
后来发现光练武也不行,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修养。独木难支。人走路要靠双腿。思想境界上不去,功夫自然也就上不去。
我发现历史上,那些开宗立派的武学宗师,都是游历大江南北,见识广博,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滋养着身心的。所以我就一边练功,一边慢慢地开始研究传统文化。
我什么书都看,诸子百家看个遍,对于喜欢的思想体系就是深入思考,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却实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道家文化是其中的主脉络,中华文化之根柢。
道家文化,尽在《道藏》之中。我特别喜欢老子的《道德经》,鬼谷子的《修为经》。
古人说“文极则武,武极则文”由艺而入道。是真知灼见。
自古文武双全之先贤辈出,代不乏人。
远的有南北朝时期,南朝“愿乘长风破万里波”的宋人宗悫;
“闻鸡起舞”报效国家的祖逖;
仗剑江湖鸣不平的“诗仙”李白;
文武双状元的郭子仪;
马上能“万人敌”,马下书“豪放诗”的辛弃疾;
抗倭名将谭论、戚继光、俞大猷,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在开国将领中,智勇双全的武林高手,有师出少林的上将许世友和钱钧;“秦大刀”上将秦基伟;“独臂刀王”上将贺炳炎等;
我们敬爱的总理,也曾拜一代武林名师韩慕侠学习形意拳,并赠当时并未显达的总理一把宝刀留念。
近代和当代的作家老舍,萧军、峻骧、傳鹏程,温瑞安等等都是文武兼修的文化人。
我一直也提倡文武不分家,精神与身体并重,修身齐家。我们的领袖也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光会文,光会武都是偏极。文武双修才是全才,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我粗浅的认为,武术传承人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字功底,文化底蕴。应从三方面着手,当然任何行业也大抵如此。
一、阅读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若无丰富的阅读便不能穷理尽性。无法通过语言之美。传递武学的张力;无法通过深邃的理论。为学生阐述武学的魅力……
所谓理解力,判断力,感受力的养成,以及沟通、创作、创意能力的培育。皆以扎实、大量的阅读为前提。
所有进步和成功层面的差异和差距,往往以阅读总量和知识结构有关。
二、写作
写作并非是作家和文人的专利。
凡所看、所思、所想,皆可付与笔端,形成文字。
人在社会中实践、观察、思考,提炼、总结,在写作中确认自我,表达思想、呈现世界,这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
特别是修炼浑圆功,可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个人思想的闪念;练功独有的现象的瞬间,对功理、功法的感悟。
闲暇之时可以思考、梳理、消化、吸收,长此以往,能促进写作的表达和促进专业的成长,一举两得。
我出版的《修真心语》、《中华浑圆功》,便是我几十年来,平时练功、思考、总结、提炼后的思想结晶。
三、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汇聚成多元的思想,百花齐放。跟师长、家人;跟同行;跟学生交流。
人在谈话,话在谈人,本就是思想的交汇,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就比如我们浑圆功的“麻、热、胀”,就是与大家交流后,每个人都存或麻或热或胀的感受,有的兼而有之。
在大家忽略了的时候,我将之总结,提炼后,成为浑圆功的入门秘诀——“麻、热、胀。这是以一念代万念的法门。
以上皆是我的一家之言。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时间也不早了。有问题可以准备好,大家下次再来相会。
王老师微笑着说完,然后左手持紫砂胡,右臂夹着讲课夹议,转身潇洒而去了。
讲武堂内响起了持久的掌声。
外面已是夕阳夕下,红红通通,老师的身影拉得好高好大,在大家的掌声中走远。
欲知后来事,下章见分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