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晖,小娃放学,一天不见,急急的我早就等候在校门口。
小娃一出现在视野,我迎上去,看到小娃嘴唇干裂着,小脸儿也皲裂着,并不滋润。小小的人儿,背着大大的书包,和大大的水壶,喜悦中透露着一丝丝疲惫。我这个老母亲瞬间心疼不已。和很多家长一样,立刻接过来书包,和水壶。
水壶依旧沉重,似乎早晨带出去的水并没减少。一问才知,一天就喝了小半杯水。一时间,我的心疼变成了唠叨,担心在娃那里成了“骂”。
其实,我也不那么紧绷,不必带入自己太多感受。让我紧张的并非事实,而是瞬间编写太多莫须有的剧情:缺水久了会上火,然后发烧,接着是可怕的昼夜照顾,孩子受罪,我跟着心疼受罪,寝食难安。吃药,副作用,甚至需要去医院,繁琐的挂号排队,还有针对扎进小娃的小胳膊……我需要向单位请假,有可能被同事领导非议……
无尽头的剧情,都诉说着焦虑和恐惧,而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头脑游戏,都是幻想,但确实影响了我的当下。让我这个瞬间被占据,而失去了平衡。
甚至掉进错误的知见中,而缺失了正念。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却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成功,只是因为选择看到不一样的事实。挑剔和担忧时,看到孩子的缺点,换以欣赏的眼光,是强化孩子的优点。
事实如此,我只是大惊小怪,小娃只是偶尔一天喝水少,她有喝汤,喝学生奶,问题不大,即便上火了,让她“痛”一次,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反而还会让现实告诉她怎么做。我担心的前提是,我是正确的,事实上,未必如此,只是我爱喝水,缺水容易生病。
由此可见,自我的稳定性多么重要,作为家长,松弛感多么难得。
所谓一致性表达,除了目标与语言的一致性,情绪感受与行为也需要保持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