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造房子翻了几遍,看到书页显示最后一页时总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再翻回首页的冲动,可能是一种中国人骨子里的类同性深深的吸引着我,或许还有一种隐隐的不服在里面,一种不相信自己有些地方真的一知半解甚至全然无解。一种博弈一般的阅读状态,翻多了,更多的其实是认同以及叹服。阅历尚浅很多想法并不纯熟,却还是想用文字表达些什么。
初读便有一把刀子一般锋利的所谓叛逆扑面而来,我却是极其喜欢他的凌厉的。尤其是这种凌厉的本质来源于对传统和权威的批判性思考。或许后来的时光和杭州的湖光山色为刀铸了合适的温润的鞘,我却始终相信那看不见的刀子或许是日益锋利。
一种全然不同于社会认同式的建筑理念迎面而来,在他的想法中我看到了一丝古代书塾的影子,想要传达的首先便是心性,真正的爱着这满是苦难却有开着希望之花的世间的人,先是修身而后再言治学,这点上真的是佩服的。在他构想的蓝图中有老庄的影子。这点上却也不敢说多少,总觉得不甚解的时候的评论也是造次了。
总觉得王澍的风格像是古时造园的南方仕子。师法自然,不争抢却也并非示弱偷董老先生的话来说不是一种斗争的模式,而是一种自然造物与人造物之间的蚺和,是平等地位的不存在以权力为划分依据的阶级性只带有些许情趣的不同。 与我自身而言, 看完造园的部分并没有太多的自己的理解只是被那种江南的情调所吸引,被城市与景观的融合的蓝图所感动。印象最深的是不断被引用的童先生的造园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至,眼前有景,还深深的爱上了,泉水无声惜细流,绿阴照水爱晴柔中传递出极致温柔的触感。
其次触动极深的便是他对物性的理解与琢磨,建筑其实本身表示面对无数材料选出的最优解,而我们的学习更多的越来越表面化,华丽却不实际,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用什么更能表现,学到的更多的可能是虚无的概念以及效果图的表现,有时候自嘲的想想倒不如只学p图的人。是时候该学着用匠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毕竟以后它们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电脑中的一种数据而应该是某个生活场景发生的场所以及依托。
再则是对建造的诠释,营造不同于建筑,建筑更像一个学院性的假想命题,而建造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建造是要动手的,是带着一种不具有太强个人表现力更多的是生活的再现与场景的再见。
虽然王澍的空间看起来是很丰富甚至复杂的,但是总感觉它有一个存在于内里的简洁明了的母题,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一个总体基调下的不断变化与繁衍,使得复杂却并不感觉繁杂。
他的建筑和语言描述中都能看到无数的经历与记忆,有的记忆是他的有的却是古城中千万的人家点滴的记忆,被融入在建筑语言中因此建筑建成的那一刻,它便有了生命。
当传统的技艺遇到如今的规范,他的执着让传统的东西真的活了过来,给了传统文化一种可能性,毕竟倘若与现代完全无关的话,所谓经典慢慢只会变成一种形式一种与生活无关的精致表演,华丽却没有灵魂终究是会慢慢丧失的。现代技术与传统建造工艺的结合最终让建筑焕发出了无限生机与无限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