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20公里长距离慢跑
这周末20公里跑,是上周就计划好的。
20公里跑,勉强算得上长距离跑了。也就是马拉松训练中的LSD, 是Long Slow Dist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意思是长距离慢跑,是耐力训练的常用方式。对能力不同的人来说,长距离被定义在20公里至35公里,速度一般要比比赛时每公里的用时多半分钟或1分钟。
对于跑步,我是认真的。
从最初跑3公里,5公里,6公里,10公里,都是为长距离跑做适应性训练。而训练,是需要科学规划。
黑龙和村上春树的计划都非常明确。平常每次跑10公里左右,而周末,每次跑30公里左右。
我的训练计划自然和他们也差不了多少。只是这第一次周末长距离跑,我没敢直接上30公里。对于我来说,循序渐进,稳步增长,才是最合适也与目前自我能力相匹配。所以,我很明智地选择20公里。
长距离慢跑,是以“低强度”和“长距离”为特点的有氧训练。但作为以马拉松跑为目标的跑者,这“低强度”,自然不能没有原则地低,也不能随心所欲提速/降速,而是尽可能平缓地匀速完成训练,按照4个小时完成马拉松跑的速度计算,这个匀速,最好保持在5分50秒之内。4小时完赛,是很多业余马拉松跑者的目标,因为在我们国家,这个成绩是3级运动员的标准。所以,在业余跑者中,4个小时完赛已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我们有同事,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而我,当然以这个速度为目标。
只有这样的长距离慢跑,才能提升人体的有氧运动水平,锻炼肌耐力,提高脂肪供能的比例,让你在长时间的比赛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说跑就跑,绝不犹犹豫豫。
早上起得晚了些,稍稍做了下热身运动,立即沿中环铁道线绿道奔跑起来。
有点意思的是,今天路上居然有补给点。
当然,这补给点可不是为我这个没有跑团组织的人准备的。很明显,今天有跑团在组织长距离比赛。只是,参加的人,未免少了些。八九点钟都没有几个人。
秋天的确是最适合跑步的季节。空气湿润凉爽,跑起来很舒适。跑完第一个来回,6.90公里,很轻松惬意。平均配速在5分40秒内。我没让自己的速度跑得过快。长距离跑,匀速才是王道。所以,我尽量将速度控制在5分40秒左右。
跑完第二个来回的时候,身体已经有了一些疲惫感。身上的汗水涌出来,被风干,又涌出来,不知道是多少次了。我怕汗水迷蒙了眼睛,会不断地用手拭汗,这时候,手摸到额头时,感觉摸到的是一片沙砾。这沙砾,是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盐粒。我在想如果我站在原地抖一抖,是否会下一场盐雨?
奔跑中我惊奇地发现,如果设定的跑步目标是10公里,快到十公里时,一定会开始疲惫。一跑到10公里,身体一松懈下来,就会出现酸痛症状。今天设定目标为20公里,疲惫感自动后移了,而且腿部的力量并没有随距离的增长而减弱。
目标有多远,你就能抵达多远。
对于目标的分解也非常重要。奔跑中,完成目标的二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每抵达一个小目标,离大目标更近一步,就为自己欢呼一次。自我鼓励,会让自己的奔跑更有动力。
19公里。脚步开始有些沉重。
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前18公里每公里都在6分钟之内。每次折返位置减速再加速,会让时间拉长,中途跑的时间都控制得非常好,基本保持在相近速率。
远远地,已经可以真真切切看到前方的终点天街。虽然腿有些开始不大听使唤,但还没到完全跑不动的地步,只是成绩恐怕好不了。
果然,第19公里跑了6分11秒。KEEP报出成绩的时候,腿上的沉重感稍微减弱了些。于是,我努力迈得快一些。
终于跑完20公里。配速每公里5分46秒。在我预料之中。
心神一懈怠下来,肌肉的酸痛感开始涌来。最后回家的路是一步步慢慢走回去的,为减轻腿上的酸痛感,在路面做了腿部拉伸运动。回到家,坚持做了全身的拉伸运动。
马拉松的训练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天慢慢变冷了,天凉会阻滞骨关节中润滑液的分泌,造成骨关节的酸痛甚至损伤。所以,选择暖和一点的天气跑步,在阳光下跑步,对钙的吸收很重要,也身体的保护也更好一些。以后周末长距离跑,尽量选择在下午太阳也热身之后,3-6点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