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被爱着长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调节能力。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更喜欢“顺从、听话、懂事”的孩子,好像只有这样才是配合。
当我们被孩子的“不要”激怒时,是否能看见自己,觉察自己的心绪变化,然后再面对孩子。
今天x同学来时,眼睛红红的,表情不是很自然。我讲完今天的任务后,同学直接扔来一句“不要!”我感觉自己是平静的,并没有被同学激起情绪,也知道孩子不是挑衅,而是有需求。
我们一点一点分析她今天的项目,将今天的阅读技巧放进去,然后,等同学回应。同学渐渐回到了课程里。
然后,给她们一个选择,完成今天的任务,需要自己寻找喜欢的阅读材料。同学拿了一本以前读过的书,有滋有味的慢慢翻看,期间情绪恢复自然。然后我又推荐了几本,她选了自己喜欢一个系列,看得停不下来,一口气又看完了六本,才开始今天的任务。期间讨论,分享,聊天,认字等等都在一本一本的书中完成了。
而X同学做这一系列事情时,T同学完成的是自己的任务,自己选的书,自己设计板面。偶尔接个话儿,唠个嗑儿,手上的活却没耽误。
现在反思:低年级的课,充满了未知,更适合每个孩子。高年级的课,摸索着更加自主。
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为他自己的模样,并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怎么得到,做不到又该如何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