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发展教师的内在权威?

如何发展教师的内在权威?

作者: 黄敏faith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0:28 被阅读0次

(这是我在乐知学堂完成三年制华德福小教培训时,写的一篇小文章。也算是个人成长的脚印吧。)

-------------------

摘要 Abstract

华德福教育对于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意识状态、情感生命的需求,有非常深刻的洞见。幼儿园到一二年级的孩子主要通过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在稳定而有节奏的呼吸中,在整体的脉动中学习成长。三四年级是一个转折期,九岁转变以后的孩子,和周遭的世界开始慢慢分离,意识也更加清醒,个体性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这时候老师要如何建立起一种内在的权威,去引领孩子,对于整个班级的稳定和每个孩子自我探索的道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一些课堂实例,记述并分享我之前四年实践华德福教育、参加乐知三年制师训以及参访英国麦克荷华德福学校期间的探索和思考。斯坦纳说:“不是训练孩子们尊重权威,而是通过一定方式培养他们对权威的感觉”。内在的权威不是控制,只能通过孩子们感受到的坚定和清晰、秩序和美、理解和爱来实现。尽管三年师训即将结束,我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也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今后还要在意志的坚定、思考的清晰、情感的开放,以及教学的不断精进上,不懈努力。

引言Introduction

四年级有个孩子在圆圈中打扰到别的孩子了,老师让这个孩子站起来,请他待在自己空间里,不要去影响别人。当这个孩子站起来时,其他孩子起哄说:“哇,你好高啊!比某某老师都高了。”

孩子们给我讲述的这个小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我寒假去麦克荷学校的时候听了3-12年级的课,当时明显感受到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4年级以下的孩子,尤其是欧洲的孩子,甜美可爱,非常跟随权威,非常听话非常安静。而当我进入到8年级的教室,就会看到一个个孩子都很大,就象咱们的大学生一样。包括他们上课的方式,桌椅的摆放是一组一组的,上课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自在地聊天,也和老师聊天。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像是朋友,有时候还会在课堂上聊一些小八卦。孩子们看上去完全像是成人了,个头高大,打扮时尚,呈现出非常独立的个体性。

即便在国内,我们有时看小学六年级的照片,孩子们已经比老师高了。为什么我会关注到身高的话题?因为孩子们说“好高啊!比某某老师都高了”的时候,他们表达的是我们已经长大了,我可以不听你的了。

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确实在长大。4、5年级是个分水岭,当他的个头长大的时候,孩子们身体的力量出来的时候,也是他和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

“这就是我所说的,从孩子们人生的第一阶段至换牙期,到第二阶段至青春期,这两个阶段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过程,也就是从模仿教学原则过渡到权威教学原则。这些理念必须在实践的各个领域获得实施,不是训练孩子们尊重权威,而是通过一定方式培养他们对权威的感觉——例如,就像我今天讲的教拼写的方法一样。”(摘自《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第五讲,最后一段。)

乐知内训这四年,我自己的教学生涯从一年级升到了五年级,可以说是内训一路陪伴并支持着我的成长。来自欧洲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们,分享给我们宝贵的生命经验,每一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优雅的举止,生动的课堂,专注的付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向我诠释权威的定义、人格的榜样。

起点:在权威和童心之间的教师角色

2014年1月5日

一位家长引用《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中的一段话,说“孩子在9岁到15岁期间,应该出于对老师的爱,以及老师的权威感来学习。”

问题是,如何建立老师的权威感?如何让引导不变成控制,行为的自然后果不变成惩罚?目前一年级的孩子们,认可我这个老师,愿意听从我的安排,遇到冲突会请我来裁定。只不过,他们不会因为我的一个眼神或一句提醒,就收起小孩子的张牙舞爪或是吵吵嚷嚷。

孩子们并不惧怕我这个主班,我得提防自己一不小心变成了妈妈式的唠叨。即便大课间被留下来补课,孩子们也毫不紧张,高高兴兴地跟我一起扫地、收拾,进行主课没有做的工作。开学初的一节主课上,有两个孩子坐不住,在教室里蹿来蹿去地干扰别人,我让他们出去绕操场跑两圈,没想到孩子们纷纷举手表示要出去跑步。表面看来,是我没有找到恰当的自然后果,使“惩罚”变成了有意思的事情。从根本上说,是我内在里没有很大声地去说“不”,没能让孩子清楚感受到哪些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

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在回避“权威”的身份。上个月,当我在医院里照顾母亲时,我回想起许多小时候的事情,母亲对我人格成长上的影响,真是深入骨髓的。母亲一辈子操劳,为儿女、为家庭付出,艰难的生活磨砺出她要强的性格;长期以来的无私付出,她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全方位的照顾和给予,其实也在不经意间控制了身边亲人的生活。我小时候总是仰望着母亲,她就是我生命中的天,如果她不在了,天也就蹋了。每次母亲因为我们不顺她的意,赌气不吃饭,情绪发作、自我惩罚的时候,我就像被剥了衣服一样羞愧难受。

我爱母亲,母亲也全心全意爱我们。以爱的名义伸出的触手,却让人迷失了自我。当个体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尊重时,给予爱的一方和得到爱的一方都很难做自己。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怕让别人不舒服,回避冲突,下意识地会去讨好身边的人。另一方面,经过青春期的逆反,对学校教育标准化模式的反抗,也渐渐形成我对“权威”和“控制”的抵触。

事实上,内在的权威需要慢慢地建构起来,通过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的秩序和美。来自澳大利亚的Anna老师说,在任何时刻,教师都应该努力保持艺术家的形象:优雅、从容、美丽。即使孩子们行为不当,也要温和、坚定。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谁是老师。如果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先急躁起来,反而会失去能够正面影响孩子的力量。

不光如此,被挫败的情绪抓住的时候,或是沉浸在教师的角色里的时候,我也很难冷静客观地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那天晚上,当我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孩子的搞怪行为时,我忽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一开头,老师对小豆豆的描述:“上课的时候,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站在窗子旁边,和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打招呼!……上课的时候,大声地和燕子说话!”想象一下,假如小豆豆在我的班上,我会认为她是天真可爱的好孩子,从而包容她的种种行为吗?我会不会像那位女老师一样,觉得她对整个班级构成了干扰,甚至要求她转学呢?

作为老师,保持童心和基于理解的爱很重要。我想起小林校长曾经借给小豆豆两毛钱,买了块“健康树皮”,还亲口咬了咬,高兴的说:“老师也很健康,谢谢你。”

感谢孩子的纯真、善良和美好,让我们能够更健康地去生活。

以上这篇我在带一年级时的日记,大体反映了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以及我在权威与控制的问题上,需要成长的功课。控制是外在的手段,而权威是无法扮演的,需要内在发生转变,权威的人格力量才能慢慢显现出来。从本质上说,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孩子们面前时,内在生命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意志生命:公正坚持,清晰的节奏

“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孩子们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们应该找孩子们里面培养出来的信念只有一个,并且这种信念是在生动的权威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就是,这是大人们做事的方法。” (摘自《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第五讲)

乐知的同事们经常戏称我是“小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跑啊、跳啊。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我都很敏感。希望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就是对我自己不满意。于是我在每次课后回顾,就会特别提到那几个课上冒泡的孩子,总觉得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每天晚上写很长的课程反思,把每一个细节都推敲到,希望第二天能够做出一些调整,让课程能抓住每个孩子。

于是那段时间,我的晨圈总在不断的调整。因为缺乏经验,我只能通过孩子们的反应来判断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但过分关注孩子们反应的结果,是丧失了我作为老师的中心感。记得一年级在晨圈玩数学分圈合圈的游戏,孩子们第一次从大圆分成几个小圈时,闹哄哄起来,我明显感觉自己在那一刻失去了中心的位置。其中有个男孩特别兴奋,拉成小圈之后就开始摇动手臂唱结束圈的歌,边唱边扭头看我的反应。我当时内心有些小崩溃的,脸上的表情却很平静,看孩子们都跟着唱再见歌,我没有马上制止,静观其变。等唱完结束圈的歌,孩子们自然是不想“功课完毕要回家”的,他们见我不动,自己又把平日我们在晨圈里学过的歌谣活动全都又做了一遍。很神奇的,整个班级又回到了一个统一的节奏里,主动复习我教过他们的东西,都复习完一遍之后,就安静下来,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就看向我,期待我再教点新的内容。

慢慢的,我体验到华德福教育的神奇之处,在稳定的节奏中,在圆圈或直线的塑形中,有很多潜移默化的社交练习和品格教育,通过身体去学习,培养内在的秩序感,不需要说教。

前三期低年级的内训里,Philip和Pene老师带我们重点学习了三天节奏,学习了如何去发展一个晨圈活动,在稳定的节奏中一点点变化。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中,我逐步体会到,不断的重复是意志的工作,是孩子们需要的,其实也是我特别需要的。

教师的权威,在低年级更多体现在意志上,做事的动力和坚持,裁决的公正和清晰。所谓“君无戏言”,其实也是权威对自我的一种约束,只有老师很坚定清晰,孩子们才能有边界和安全感,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念(意志是指向未来的!)。

情感生命:鲜活的存在,不断的精进

在内训第四期,Martin老师带我们探讨了“如何去理解神话中(非现实主义)想象的文学?”当时我们谈到:“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你对故事的解读是否正确,而是保持对故事图景鲜活的想象。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正确的老师,但需要老师敏感、情感活跃、富于同情心。”

换句话说,这个阶段过于逻辑的思考,会使思想变得僵化。可是基于长期科学训练的习惯,我对于教学内容的正确与否十分敏感,也本能地排斥过于武断和主观的解读。

例如:几年前我听到华德福老师讲述植物时的一个经典比方:“植物就相当于倒过来的人。”当时就没听懂。回家翻看《与孩子共处的八年:一位华德福资深教师的探索》,找到了这个说法的解释,或曰理解方式之一吧。

大意是这样的:各种生命体都有动的一极,静的一极,以及居中的节奏部分。对植物来说,“静极”是深深扎在地下的根,“动极”是花和果,而茎叶则是以一定的节奏规律次第生长;对人来说,头脑需要冷静,所以是“静极”,四肢要活动,是“动极”,而居中的心脏则代表了呼吸和循环的节律。

通过图景化的方式来介绍植株的结构,并和人体的各个部分对应起来联想,这应该很适合小孩子拟人化的思考方式,相信“万物皆有灵”,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体验。

华德福教育中,充满着奇妙的隐喻和联想,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在课上,可以给心脏和血液、给身体的每一块骨头都写一首诗。如果我们被已有的知识和概念束缚住,而不能自由地去感受和想象,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另一方面,即便真的这么做了,我们对于身体的认识,可能依旧是模糊和写意的。身体的结构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是怎么来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罗列是一种偷懒的教学方式,而大量的类比和想象可能是另一种回避深入思考的方式。

假如只是停留在诗意的想象和浪漫的层面上,我们也无法与世界发生真实的联系。儿童的求知欲,需要得到老师的引领,带领他们走过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一步步构建对世界的认识。随着内训进入到中高年级,我们练习歌德观察,进行现象描述,要想打下扎实的根基,就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去观察、去思考,去阅读大量的书籍,保持开放和热诚。都说华德福老师是艺术家,同时也必须是博物学家呢!

看到孩子,彼此点亮

教师当然需要情感的投入和思考的清晰,以作为引领孩子们前行的榜样。可是回过头来说,我们会佩服很多了不起的大人物,却只会去爱那些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作为老师,支持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既要能看到每个孩子的兴趣、天赋和需要,也能看到孩子的困难所在。通过温暖的关注,不着痕迹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障碍。

在麦克荷听课的时候,Kristine和我提起她在八年级上的最后一节音乐课,她本想再多介绍一些音乐形式给孩子们,没想到八年级的孩子却强烈要求她再讲一遍Sami和Peter的故事。这个故事是Kristine三年级教乐理识谱的时候,自编的一系列小故事,没想到故事进驻到孩子们心里,六年了也不褪色。

我有幸在三年级班上听Kristine讲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两个伙伴,Sami和Peter在山谷里玩,他们创造了一些彼此呼应的信号,一唱一和,非常快乐。当他们开始吹竖笛时,Peter不会吹竖笛,有些不好意思加入进来,老师假装自己是Peter,故意吹错了一小段。Sami陪伴着他,鼓励Peter多练习……

乍一听,整个故事温馨而简单,却十分贴合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特点,老师自编故事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当孩子们看到老师(扮演Peter)也会吹错,慢慢练习就好了,这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后面再有孩子吹错时,其他孩子不会嘲笑他,他也有勇气不断去尝试。换言之,懂孩子的老师,不是做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活生生的学习的榜样。难能可贵的是,她能预见到孩子们的困难和障碍,但并不说教,只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或是营造整体的氛围,来托住儿童的成长。

到了四年级,孩子们的意识更加清醒,不再是集体中梦幻的跟随和模仿,个体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同时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关注和认同。这会给课堂氛围的把控、讨论的引导,带来新的挑战。同时,这也意味着师生关系能够进入更深的相互欣赏的层面,如果老师能够做到既清晰坚定,又充满同情心和温暖感,就有可能真正进入孩子内心和意识里,发展出内在的权威感来。所谓基于理解的爱,不是一味地夸赞孩子,而是真正看到他们的长处和弱点,鼓励和帮助他们,做更好的自己。

这学期我们学习分数,每天早上我都会拿出几分钟,检测一下孩子们对分数概念的掌握情况。到第二个板块时,我让孩子们每人说一个1到2之间的分数。轮到一个孩子时,她犹豫了半天,别的孩子着急想催促或干脆帮她说一个,她有点尴尬,但并没有简单去重复同伴的话。我想帮助她慢慢来理清分数概念,于是我说:“我刚刚也想到了一个例子:一又二分之三。”一边说,我一边写到黑板上,这个例子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开始讨论这个分数是什么含义。我还继续表示迷惑不解:“整数部分是1,这个分数在1和2之间,有什么不对吗?”借这个例子,引导孩子们来说一说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构造,孩子们会提供各自不同的角度,比如画饼图、画数轴,等等。经过一番讨论,我们给之前卡住的那个孩子,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我们热烈讨论完老师这个错误的例子,她也很自然地举出了自己的分数。

老师不怕犯错误,对不明白的地方充满好奇,不惧怕被嘲笑,敢于尝试,充满幽默感,这些都是我希望能传递给孩子们的。有趣的是,孩子们多半时候都不相信老师不会,有的孩子会直接说我在逗他们,引他们自己去想。我要是继续装傻,孩子们干脆说:“老师你今天早上出门是不是撞到头了?”

那一刻师生会心一笑。偶尔撞到头也没什么不好,让我们能够放下头脑里固有的成见,重启一段发现的旅程。

结语和致谢

非常感恩乐知学堂给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和教育实践的平台。非常感恩我作为新手老师有幸接触到这么多富有人格魅力的华德福老师,风格各异的老师,同样的敬业、温暖,润物细无声,帮助我一点点建立起内在权威的感受,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常感恩乐知三期的24个孩子,感谢他们的包容和真实,在我一次又一次的犹豫和犯错误中,是他们在教会我,一年级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四年级的老师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一轮做主班,还是战战兢兢,担心自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这一轮内训虽然结束了,但深感自己还没有毕业,或许就如Philip所说,人的一次入世,就是开启了一生学习的旅程吧。

相关文章

  • 如何发展教师的内在权威?

    (这是我在乐知学堂完成三年制华德福小教培训时,写的一篇小文章。也算是个人成长的脚印吧。) ------------...

  •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三

    本章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对教师的启示一节中指出:(1)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能从权威型教师那儿获益,权威型教师是指既让学生...

  • 给教师的建议95节

    95.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 打卡时间:5月21日~5月22日 1.教师的权威如何使用恰当? 教师的权威要使用的恰当,...

  • 教师如何发展

    一是价值观,在我们选定了这一项职业的时候,我们就确定了要和正在成长变化的儿童打交道,必定会面临很多问题。以前我听过...

  • 培训感悟

    在信息时代,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替代,也不应该再作为传递知识的权威。教育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教师角色,教师之所以...

  • 2018-12-25

    青椒计划能为乡村教师提供更有效、更实际的社会支持模式,使得乡村教师教学水平稳步上升,教师内在发展能力能够...

  • (第三次授课)民主与教育笔记

    班级管理需要权威,传统教育指的是教师的权威,更应该是来自学生全体的权威,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不缺少。教师的权威(气质,...

  • 67【悦读】培训需求

    教师培训需求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源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现状与理想培训目标的“差距”认知,所以科学诊断...

  • 《给教师的建议》95、96、97

    95.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 打卡时间:5月21日~5月22日 1.教师的权威如何使用恰当? 教室的权威要使用得恰当,...

  • 育即未来/王府学校(运城)教师代表姑苏之行

    如何将教师发展作为行业发展重心?将教师的国际化素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TIDE大会主要议题。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发展教师的内在权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z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