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一词因最近热播的《都挺好》这部剧为大众所耳熟能详。在剧中我们看到在苏家这个大熔炉的锻造下,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呈现的不同行为模式:大哥苏明哲的“死要面子”、二哥苏明成的“妈宝特质”,苏明玉冷漠外壳下那颗渴望爱的心。
很多人说,现实中很少有苏家这样的家庭,但其实被原生家庭所“伤”的人却不在少数。在外人看来洒脱随性的才子高晓松也曾在《奇葩说》里坦言自己年轻时的“拧巴”就是因为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有问题。
那么不良的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对人产生伤害的呢?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与美国著名制片人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分析了七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是如何伤害孩子并持续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生活,除此之外,更是针对如何减轻原生家庭的影响传授了非常具体的策略,让深受原生家庭之伤的人们疗愈伤痛,恢复自信与力量,收获自由和幸福。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书中的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父母这七种类型的家庭是如何伤害孩子以及对他们造成持续严重的影响。
但是本书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我们去探究原生家庭模式的目的也并非在于“甩锅”。因此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传授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在这些不良的家庭模式中有一个共性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密纠缠。
这种纠缠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将父母的需求摆在首位,不断地屈服;另一种是孩子为了反抗父母而叛逆;
如果能终止这种纠缠,把亲子关系的度掌握在一个合适范围内,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家庭伤痛的影响。针对这一小点,作者给出以下几个策略。
一、用非辩护性回应代替反应
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在家庭中会形成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如果不加以觉察,我们很容易会用熟悉的方式来应对。这种应对我们称之为“反应”,反应几乎是自动的、下意识的,在做出反应时,我们往往不假思索、不听劝告,也不考虑其他选择。尤其是在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
一个在父母的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内心十分渴望他人的认同,因此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或者一个小小的建议时,他都有可能将它看作是人身攻击,从而自动做出“敌对”的反应,生气、愤怒各种情绪随之而来。这种自动化的敌对反应正是来自于他与父母相处的模式。
苏珊·福沃德博士认为我们应该少一些反应,多一些非辩护性回应。因为当你任凭自己的情感变得一触即发,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控制,把主动权拱手相让。
什么是“非辩护性回应”呢?它是指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不生气、不道歉、不解释或试图说服他人。
当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可以用“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噢,我了解你的想法了”类似的句子来做回应。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拳头砸在棉花上,父母对你的攻击被你化为无形,而且不会激化矛盾。
采用非辩护性回应意味着没有任何要求,不需要求得他人的肯定、不需要说服他人改变主意,也就意味着你不会遭到拒绝。通常句式有以下这些,可以平时多加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噢,我明白了。”
“这样啊”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让我想想”
“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二、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表明自己的立场
表明立场可以明确想法和信念,当然我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在微博上看到过类似这样的一些提问:小夫妻俩在城里买了房,父母带着一大帮亲戚来城里玩,晚上要在家里住,该不该同意?
提出这样问题的,多半是不愿意一大帮人住到家里来打扰自己的生活的,但又说不出口。因为一旦说出口,很可能被父母说自私自利,这通常会引发自身的愧疚感以及外界舆论的攻击。紧接而来的反应就是“我不能拒绝父母的要求”。
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之间产生矛盾,熟悉的方式是把父母需求放在第一位,委屈自己的需求,但这对于建立健康的关系没有丝毫帮助。虽然暂时满足了父母的需求,但是你的内心仍会有不满和抱怨。所以清楚自己的立场很重要,是允许亲戚在家住,还是把他们安置到宾馆。一旦明确之后,就用非辩护性回应的方式去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个过程不会轻松,也许权衡之后,你依然会选择向父母投降,但这与应激反应有全然不同的意义。有思考、有选择就意味着向自我控制迈出了一步。
三、为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设定限度
我们既渴望他人的认同,又渴望追求自身的独立,在这之间我们需要去找到一种平衡。而且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但是我们需要去承受这些不快,因为我们是成年人。
通过设立限度的方式来解决一些与父母之间的重大问题,是个不错的方式。比如父母帮你选择结婚对象这事,你可以通过设立父母参与的限度来尽量避免被父母干预过多而产生的各种伤害。“我愿意父母给我介绍结婚对象”、“我不愿意父母帮我实际安排约会”“我不愿意父母帮我决定结婚对象”……
我们不必期望父母会做出改变,只要我们回应父母的方式发生变化,相应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就像几个人共同抬着一块玻璃板,当一个人的位置发生改变的时候,其他人也会相应变化来保持玻璃板的平衡。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无法选择谁来成为我们的父母,我们也无法去改变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成为怎样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伤害,那么我们只能去接纳,那是已发生的事实。在此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去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成年人有能力疗愈伤痛,终止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模式,收获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