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天行健》这部剧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晚清末年,故事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的十二年后,也就是1910年,而辛亥革命就发生在1911年。
可以想象,在那个即将迎来历史重要转折点的时间里,各方势力的角逐将会有多么的焦灼。
在电视剧《天行健》中,以一件传说中记载的宝藏(剧中称为“净坛密藏”)为引,讲述了几方势力牵扯其中搅弄风云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同盟会从内务府中偷到藏宝图,准备寻宝以作革命资金。
结果,藏宝图被融天岭掌门人卓不凡(刘宇宁饰演)所夺,他受祺亲王指派寻宝以作造反资金。
侍卫门三刀(秦俊杰饰演)受内务府指派追查宝藏下落,阻止融天岭一行人的计划。
地方县衙的小捕快王地保(庞瀚辰饰演)坚持一路追踪犯下杀人罪行的融天岭一行人。
同盟会的接头人一直在尝试联系,希望传递关键信息,先一步找到宝藏。日方势力也掺和进来,企图谋取宝藏。
这是时代背景下的五方势力,他们各有心思,各有坚持。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体悟一下近代中国为何会陷入那样一个乱局……

门三刀虽忧国家兴亡,叹民族势微,但仍是清朝统治坚定的拥护者。他一方面恪守着封建王朝的老规矩旧制度,一方面又觉得戊戌变法可以救朝廷,但连最基本的官僚主义做派都放不下。
祺亲王想要造反,想要皇室变革,走立宪的道路,但他并不相信民主,不支持民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本质上仍然是权利欲望的膨胀。他与那些皇室的守旧派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卓不凡眼里有民间疾苦,但他愿意坚守的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振兴门派是他唯一的期望。他心中有小家,但无大家。时代已经变了,迈向热兵器时代,结果门三刀用刀,卓不凡用剑,两个人惺惺相惜,还自命不凡……他们知道世界在变,但他们选择了忽视。
王地保大概是四书五经熏陶下最后一批读书人的显著代表,他对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对异常的坚持,这也是他能够千里追凶的信念所在。他的坚持错了吗?没有。但放眼大局,再看看那个时代,他的坚持是微不足道的,是荒唐可笑的,乱世之中几个人的生死早已被忽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不是适合乱世的生存哲学。

目前剧中对同盟会的描述片段相对较少,但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可以从中端详一二。
几个融天岭门派的人在街头吃饭,只有一个人识字,他在看报纸,闲聊时是这样说的:“同盟会在朝廷眼里面是邪派,不过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全国同胞,所以是正派。”
然后他又念了报纸上的一首诗给同伴听:“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念到兴起时,他们所有人一起举声高喊……他们说以后要去革命,要去重建国家,然后当晚他们就死在了门三刀等人的刀下。

虽然他们死了,死在了准备去参加革命的路上。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能够理解认可同盟会,愿意加入同盟会,愿意参加革命,说明革命已经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正如孙中山所说的那样:“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至于剧中出现的日方势力渗透,就是日军筹备侵华战争的前兆吧。而那时的中国,仍然是一片混乱……
孔子在为《周易》写的《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天地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该积极进步,心胸开阔。
剧名使用“天行健”应该也是想用门三刀、卓不凡、王地保三人在乱世之中的抉择来喻示君子身处时代混沌应该做出的选择。
这部剧的题材是好的,但给每个人都安排感情线实在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寻宝追宝之类的情节太繁杂,显得又臭又长,没有带来什么时代洪流的思考和感慨,更多只是一些你追我赶的打打闹闹……
想写恢弘的历史浪潮,写出来的是琐碎的鸡毛蒜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