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南宁一位应届生,2天内被骗走7万多元。有网友讽刺女生,也有网友同情说:“骗子讲得跟真的一样,脑袋真的会懵。”而我却被那句“不敢告诉家人”扎中了。
其实,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今年2月,一位21岁女孩跳楼身亡,父亲整理遗物时才得知,女儿在3年前借了几千元网贷,利滚利后,还了8万,还欠17万。想到女儿拆东墙补西墙的痛苦,最后的绝望,父亲潸然泪下:如果女儿说出来,一家人一起想办法,很容易就解决了。
是啊,比起孩子的生命,钱算什么?犯错算什么?可孩子竟宁愿自杀,也不肯找父母求助。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宁愿崩溃,也不求助父母?
· 01 ·
家并不是避风港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说:“痛苦讲给你们(父母)听,我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网上看到一段戳心的话:
“其实我这代人,很多是没有后路的,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时,没有外界默认的‘避风港’。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好了’,回到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重新振作再出发。低谷时,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我看到很多的年轻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人是趋利避害的,若是确信回家会得到温暖,告诉父母后,再难的事都不难了,再苦的路有出口了,孩子又怎么会不告诉父母?一位网友说,小时候砍甘蔗不小心砍到手指,第一反应是躲起来,赶紧找纸巾压迫止血,不敢哭,也不敢告诉大人,怕被一顿臭骂。
孩子怕的,不仅是指责。更怕的,是不被接纳。
听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高二女生怀孕了,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我们班有女生怀孕了。”父亲说道:“这还有脸?不如去死!”几分钟后,她借口上厕所,从窗户跳楼身亡。
心理学上针对孩子有意的言行,提到一个名词叫“测试气球”。孩子会抛出一些测试气球,去看父母的反应。
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2万多份随机调查表显示,只有26.73%的人有事最想告诉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为什么更多的孩子,连测试气球都不再使用?
· 02 ·
那些孩子们不再信任父母,习得性无助了
孩子小的时候,饿了、困了、渴了、伤心了、摔倒了、害怕了,都会不由自主地扑向妈妈的怀抱。即便是犯错了被妈妈呵斥,也一样。
父母原如磁场,孩子本如磁铁。从什么时候开始,家的磁性消失了?孩子宁愿跟陌生人讲,打碎了牙吞进肚里,也不告诉父母?
一些知乎网友的答案引人深思:
@清欢:四岁时因为丢了五毛钱,被我妈打到好多天都不敢坐……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对家庭的失望大概就是那样开始,我再也没有想过要回那个家。
@kelly:小时候被同学冤枉说我偷钱,我父母知道,也不为我讨回公道,把我领回家,他们该看电视看电视,该看报纸看报纸。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在外边遇到任何委屈,不用去找他们了。
@零·sky:初中时,两个男生跟老师说我打他们俩。我说不是我,我妈根本不信,就说是我的错,骂了我一顿。现在想起来鼻头都是酸的。后来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说了。
@程灵素:小时候搞不清楚父母爱的是好成绩还是我。初中时,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只有一次例外,考了第四名,是因为发了高烧,但就是这样,我也受了爸妈一暑假的冷眼。
“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心理咨询师如是说,孩子心中的信任关系,打破时悄无声息,痛苦却影响深远。
宾州法尼亚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用噪音和电击让笼子里的小狗痛苦,小狗拼命逃也逃不掉。一次又一次,小狗不再逃跑。即便后来把门打开,小狗伸脚就能出去,也不逃了。这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一句无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旦带有指责、埋怨、漠视、不信任、不接纳……就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忘了家的本质。
· 03 ·
那些愿意遇事告诉父母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
家是什么?风雨同舟才算家,遮风挡雨才为家,有路可退才是家。再大再难的问题,一家人扛,总比一个人扛好。再过不去的坎,有了家人的扶持,有了家的力量,咬咬牙,也就过了。黄磊曾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告诉你,最重要。”
那些愿意遇事告诉父母的孩子,都因为父母用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孩子的心。
一个网友讲过刻骨铭心的两件事:
一次她考到了班级前三,老师叫来妈妈:“她可能考试作弊了。”妈妈说:“她只是考得比较好,不是作弊。下次考试,如果她还是这个成绩,那就说明是她自己进步了。”
另一次因为说话被老师叫家长。妈妈摸摸她的头说:“我会教育她。”回家后妈妈没有骂她,只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样被叫家长的同桌,在办公室就被她妈妈骂哭了。而她们俩,其实是在谈论一道题。后来,同桌勉强上了专科。而她,从重点大学一直读到研究生。她说:“谢谢我妈给我的温暖,对我的信任,否则我真不知道今天自己能怎么样。”
当孩子知道任何时候父母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当即使父母不认同自己的行为,也永远爱自己这个人,当家中充满的总是“没关系,谁都会犯错”这样的恩慈与接纳,孩子就有了最深的安全感,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家的路。
温暖的家,不仅是孩子抵挡寒冷的避风港,也是孩子远离诱惑的坚固台。
这个世上,外界给孩子的要求、压力、误解、标签已经够多了。孩子在家中,最渴望和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安慰、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解决问题,有智慧对抗诱惑,有勇气面对压力。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小熊阿力问妈妈:
“只有我乖的时候,你才爱我吗?我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也爱我吗?”
妈妈说:“我还是会爱你。”
这才是家的真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