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继续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导论部分。本次读书笔记的主题继续讨论“成己”与“成物”的关系。小澡哥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将意义的生成与成己与成物的过程联系起来,不同于超验层面的意义关切。在超验的视域中,意义的根据往往被归之于某种终极的存在。然而,从现实的形态看,所谓终极存在,也就是以自身为原因并作为整体或统一体的具体存在,与之相联系的意义关切,则意味着在面向这种真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有限与无限的张力,提升人自身的存在意境,这一过程乃是通过人的知行活动而不断实现的 。
2. 终极存在(天道)的意义本身落实于人自身的存在过程。悬置于自身之在而关切、敬畏超验的存在,诚然可以给人以某种精神的安顿或思辨的满足,然而,由此展现的存在意义,往往未能体现人与世界的具体关系,从而无法避免抽象性。意义的现实内涵,形成于人的知行过程,后者的历史过程,则是成己与成物。就以上方面而言,成己与成物既构成了意义的现实之源,又将天道层面的终极关怀具体化于人自身存在的历史过程。
3. 作为历史过程,成己与成物首先涉及对世界与人自身的理解。无论是成就自己(成己),抑或成就世界(成物),都是以把握真实的存在为前提。从知其实然的层面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理解或具有可理解性,这一层面的理解同时以认知为其内容。
4. 从“理解—认知”的维度看,意义涉及形式与实质两个方面。在形式层面看,意义与合乎逻辑相关,金岳霖便曾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视为意义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同一律要求概念具有确定的涵义,在一定的论域中,某一概念即表示某种涵义,不能随意转换。
5. 在实质的方面,以上论域中的意义则主要关联事实之维的认知:以理解为指向,意义总是包含认知的内容。“理解—认知”层面的意义既发生和形成于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之中,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入人的视域并为人所把握。
6. 成就自我(成己)与成就世界(成物)不仅表现为对实然的把握,而且也展开为一个按人的目的和理想变革世界、变革自我的过程。以目的为关注之点,存在的意义也相应地呈现价值的内涵。就这一层面而言,所谓“有意义”主要便是指:从实现某种目的来看,相关的人、物或观念有积极的作用。相反,如果对于实现以上目的没有作用或价值,则它们便没有意义。
7. 以理解—认知之维与目的—价值之维为具体内容,意义涉及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等领域。以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认识自己与改变自己为历史内容,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本身包含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维度。与之相应,基于成己与成物的意义追问,也展开为“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不同的层面。“是什么”涉及认知—理解层面的意义,“意味着什么”侧重于存在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应当是什么”则进一步引导我们从有关世界和人自身实际存在形态的思考,转向“世界和人自身应该是什么”的关切,从而更多地呈现实践的意义。
8. 以成己与成物过程为内在之本,以本然对象与人化存在的分化为历史前提,意义不仅呈现为观念的形式,而且也体现为人化的实在。前者(意义的观念形态)既表现为被认知或被理解的存在,又通过评价而被赋予价值的内涵,并展开为不同形式的精神之镜;后者意味着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并由此使本然之物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价值理想。意义的不同形态在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彼此关联,并具体展现为多样的意义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