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竞争格局(赛道平坦还是崎岖)
搞懂竞争格局,我们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一、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看竞争格局
行业空间、阶段,也都和行业的竞争格局息息相关。因为行业规模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竞争格局的重点也不一样。
(一)行业规模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商业有它内在的逻辑,规模巨大的市场,一定会吸引众多的参与者,竞争也会随之激烈。遇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至少也说明路走对了;反而没有对手一骑绝尘的时候,虽然有可能是太领先了,但也有可能是这个领域本身蛋糕太小了。
(二)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
如果行业还处在高速增长期,即使是一些实力一般的玩家,都有可能冲到市场上分一杯羹;
而如果行业增长渐趋稳定,行业产能开始过剩,要比拼精细化的运营,低效率的玩家就没有竞争力,多余的产能就会被淘汰。
第二,如果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每年释放出来的空间都很大,领先者随时可能被颠覆。
比如说某公司在一个市场拥有50%份额,但市场每年增长一倍,那如果这个公司没有跟随行业增长,只是维持原样,一年过去份额就会跌去一半。这个现象在我们国家当前很突出,因为大量行业都在快速成长。
二、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除了要结合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还需要知道,竞争格局通常有哪几种常见的“终局”,因为看得到“终局”,你会更容易知道,你要分析的公司存活的概率有多大、存活下来后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终局”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 比如腾讯在社交领域,用户这方面所有需求几乎都能被满足,没有太大动力选择第二家的产品。互联网投资里常说的一句,“老二非死不可”,说的就是这种格局。
第二种是,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 比如视频行业的格局。最初有几十家视频网站,后来像淘汰赛一样,6进4,4进3,3进2。这种行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领先者有一定优势,但也需要靠不停地投入资源来确保地位。
第三种是,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 比较典型的就是内容生产行业,如游戏、影视剧等等。这种行业本身门槛未必很高,也通常没有网络效应或是规模效应,甚至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后,管理成本会比收入的增速更快,所以没有办法做到赢家通吃。
不过,这里所说“终局”是加引号的,因为任何市场的终局,往往都是中局。 商业的战争也没有终点,有时候貌似行业达到了一个平衡,但往往会被高维度的因素影响和改变。
举个身边都看得到的例子:方便面。
本来方便面在国内是一个800亿规模的巨大市场,但估计谁也没有想到,打败它的敌人竟然是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煮包面凑合一下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变成了点个外卖,结果方便面的市场很快就陷入萎缩。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就会变成新的竞争对手。 如果时间回到2010年,让你描述方便面行业的未来竞争风险,谁又会想到外卖呢?
所以,竞争格局其实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它永远都在动态变化,你看像互联网这样的新行业,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玩家之间都会发生冲突,尤其是罗胖的“用户时间争夺”这个终极理由一出,互联网里从此没有朋友。2017年很多APP的用户使用时长都出现了下降,据说《王者荣耀》就背了不少锅,成为很多公司的假想敌,而到了2018年,这个锅又甩给了抖音。
前面我们举了不少例子,总结起来,当你要考察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的时候,你通常需要从这几个角度去做功课:
第一,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第二,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第三,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第四,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三、理解产业链博弈
广义的竞争,并不局限于处在同一平面的玩家。现代经济高度的产业分工,导致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包含很多环节,而行业创造的价值,也要在多个产业链环节之间进行分配。所以产业链博弈也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以用的是博弈,而不是竞争,是因为同类玩家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刺刀见红的肉搏,而产业链之间更多是瓜分价值,目的绝不是为了消灭自己的上下游,所以用博弈这个词更恰当些。
下面我会讲讲怎么分析产业链博弈。
一个简单的方法,我们把上下游的企业都画在一张图上:
如果某一个环节集中了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也没有定价权。
如果某个环节对技术、资本或者服务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公司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特别有议价能力。
关键看谁有更多的选择,说白了,八个男生追一个女生,那女孩儿还真可能挑花了眼。
比如大家经常谈到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你一定听过“渠道为王”的说法,像苏宁、国美、沃尔玛和家乐福这种大卖场,零售品牌就很依赖他们。
淘宝和天猫更不用说,千千万万的卖家既爱又恨,最后还不得不投入大笔的广告费来保障销量。
最极端的例子要数网页游戏,本来产品和渠道是7:3分成,产品拿7,渠道拿3。然而后来开发商多了,而用户量却相对有限,僧多粥少,渠道变成了香饽饽,发展到最后,渠道要拿走70%~80%。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但最主要的点还是在于同质化。 试想一把雨伞、一包纸巾,这类产品必然依赖渠道的曝光。
非同质化的产品就不一样,例如内容行业,虽然电视台家大业大,虽然视频网站已经竞争到只剩主流的3家,但它们仍逃不脱高昂的内容成本,只得接受优秀内容的价格一涨再涨。内容方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业态,只要有独特的竞争力,永远不会嫌入行太晚。
当然,如果能同时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更持久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几大传媒集团,迪士尼、新闻集团、康卡斯特等等。
所以,当你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的时候,有这几个问题要问自己:
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小结:
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首先, 结合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去看:行业规模越大,竞争往往越激烈;行业供过于求时竞争更激烈;如果行业仍高速发展,即使是领先者也无法掉以轻心。
然后, 你要根据行业本身特性去看它未来最可能的“终局”,但也要知道,商业战争没有终点,总会存在新的维度去打破现有平衡的可能性。
最后, 产业链博弈也是广义的竞争,渠道为王并非空谈,它反映的是渠道在产业链上更有定价权,打破渠道垄断的关键在于非同质化的产品,而兼具渠道和产品的模式最能持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