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三体书之,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使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风化又或教化也需要这种青萍之末的,而名位权重之人,更容易当。另也借此理解先知觉后知。
2 汉桓帝时有三互法,即“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司马光引叔向言语,“国将亡,必多制”,他自己论道:“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他举了个例子当权者群邪不管,却禁忌这些本就缺人的官职。其实就是一句在位者不懂治国,也不知治国之本。还有国将亡必多制,只是些扰民缘木求鱼的制,还有灵帝时买卖官爵,充皇帝私人金库。这现象出现基本也就预示帝国待被推翻了。
3 辽西太守赵苞到官,遣使迎母及妻子,却被鲜卑寇抄,作为人质威胁。苞说了些忠义难两全的话,他母亲也赞赏他这样做,苞下令进攻,寇贼被灭,他母亲妻子也死了。葬了他们,苞也呕血而死。其后又记载桥玄儿子被绑架,登楼求货,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贼乎?”于是玄子与贼同死。--人生本就面临太多难以抉择事情,还要面对此种暴行,看着就艰难。玄上言:“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不知道如今的公安部门妥协的多还是不妥协的多,虽然这句话有些无情 但我还是偏向桥玄的。死无辜确实令人痛心,但纵暴虐,再去害更多无辜也不可取,只希望世上不再有此种抉择时候。
4 灵帝问杨奇:“朕何如桓帝?”对曰:“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灵帝虽不悦,也没有砍他头,但如果直接说是商纣,那就难免于难了。说话是有技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