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是我的高中好朋友。高中分开后,在那个微信和智能手机还没有遍地的年代,我们常书信往来,等微信开始普及和大学毕业后,虽然同为不一样的城市,我们的联系,反而少了。
这几年,他在广州,我在深圳,相隔不远。今年休息时还想着要不见个面出去走走,去潮汕感受下当地牛肉火锅的快乐。他说自己辞工休息快半年了,现在想要多省点钱。我们语音通话三个多小时聊近况,我感受得出来,他过得不容易,也和以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最近他在找工作,昨天和我说A和B两家公司不知道怎么选,从岗位薪资、还有行业背景来看,我建议是选择B;但我深知自己果断的个性怕考虑不周,也让其他朋友帮忙参考看下,朋友的建议也是B。
总体感觉小于是倾向于A的,他说是创新行业自己也能学到新的东西。当时我也直白说从薪资来看诚意并不足够、从行业来说并不看好A的发展,何况在面试时就会告诉你行业低迷的公司,我的建议是直接不考虑。
今天他和我说被两家拒了,均以公司优化为由。他心态有点崩,说重新再找,但之前投的大部分公司基本也熟悉了,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目前也没有其他公司新放出岗位,这可就要快到年了。
我说要不考虑边找、边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其他可能,不然几年后你应该会比现在更难受。他说其他没做过,别的岗位没经验的一般不收、年纪越大越难找、35岁是个坎。然后我不知道该回什么好。
我承认,他说的都对。个体的力量在现实面前,很难掀起浪花;渐增的年纪,总感觉折腾不动了... 但怎么说呢,这种被现实和问题按在地上狠狠摩擦的姿态,并不太好。千人千态,很多人都是还没开始动起来,就先把自己原地撂下了。
别困在自己的思维和难处,带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不妨换个思维,让自己大于问题,而不是小于眼前无止尽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每个人都没办法逃避的、并且这玩意还会持续地产生、甚至同时发生。但解决的思维和态度不同,选择的解决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而带来差异化的选择和机会;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走的路越来越宽了。
小时候老念着,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困难也是欺软怕硬的玩意儿,你把问题干掉了,就有持续不断的勇气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就跟升级打怪一样。首先,你要准备好干掉的姿势,才有可能去干掉、和确实干掉了。
人类这样的生物,还算是蛮公平的,大家活得不过百来岁,想长也长不了。就像一个大容器,在这个容器里,大家都大差不差地有3万天的机会。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里,万事万物都一样,不成长,就会死去。
对人来说,这个死去并非是指躯体上的离开,思维上也是一样的,有的人是实实在在地活了三万天,而有的人是把三万天活成了十个三千天。这生命质感,哐一下就拉开了。
如何让自己大于问题,要不考虑先从以下开始吧,我已经开始了并且还需迭代:
1、先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把“我没有”转化成“我如何得到”;
2、把自己从压抑有毒的环境中释放出来,不被压榨、不自我内耗;
3、让自己活出更多的可能,不断迭代和扩大舒适圈,去拔高发展上限;
4、如果周边人不能理解或跟上你的步伐,不去解释和求认同,记得继续前进。
以上。祝你我活出属于自己特有的喜悦。
也祝小于活得更开心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