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铁的东渡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火”,就与自己的远亲“猿”逐渐分离,“火”不但为先人照亮了暗夜,也带来了延续千百万年的文明。不论是东方或是西方的神话,“火”都始终显得神圣而强大。在“火”和“金属”相遇之前,它主要的功能只是限于取暖、照明、烹调等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劳动中。人类历史上金属与铁的第一次结合是在中国商代,冶炼的是铜。到了春秋中期,人类才开始学会冶铁。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金属时代,尤其是铁农具的出现使中国迅速走向小农经济,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而日本进入金属时代是相当晚的(绳文后期)。根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的记载,在弥生时代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器。而且整一套的冶铁技术也是由中国东渡到日本的。而铁具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移民携带而来。主要是农具、祭祀用具、生活用品和防身刀剑等
朝贡赏赐。仍旧是《倭人传》中记载,倭国每次朝觐都会获得丰厚赏赐,金帛、刀、镜是最为常见的。
交易获取。《倭人传》称两国“国国有市,交易有无”。日本人主要就是购入农具、生活用品和少量武器。
这里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中国是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而往往又是经由农具——武器的过程来对金属应用的。而日本则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金属时代,而且他们看到的第一批铁器就已经包含刀剑武器了。所以日本铁天生就是为了武士刀,而中国铁则诞生了第一把铁爬犁。是历史选择了日本。
到这里“铁”对于日本还只是个过客,并没有落地生根。直到弥生时代中期铁器供不应求,聪明的日本人开始学习炼铁技术,逐渐掌握了由采掘到制作成形的一整套工序,开始摆脱了铁器完全依赖进口的窘境。至此“铁”完成了它的“东渡”并在日本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第一章
武士刀的前世今生
说起中国的冷兵器,我们时常会报出“刀枪剑戟”等十八样兵器的名字,而提到日本冷兵器我们却不约而同地说起——武士刀。这种可怕的武器可以将人从喉部劈成两半,却也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与生活方式。这种刀工造型优雅,它的弧度是最完美的铁与火的艺术。它促成了坚韧,刚毅的武士之念的形成,全世界没有哪一种武器像武士刀一样,被认为拥有自己的精神。也成为了武士的“灵魂”
其实在武士刀漫长的历史中,刀本身就经历了好多次变化:
时代划分
上古刀(じょうことう):这类刀也可以不算在本土刀之列,主要指的是古刀之前的刀。以直刀为主,大刀等偶尔可见刀反。
古刀(こどう):指庆长以前的日本刀。室町时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太刀。
新刀(しんとう):庆长以后的刀。
新々刀(しんしんとう):依据水心子正秀提倡所制作,使用古刀锻造法的刀,另有诸说,概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幕末时期的日本刀。
现代刀(げんだいとう):也有诸说,概指1876年日本颁布废刀令以后所制刀。
昭和刀(しょうわとう):作为美术刀剑的日本刀范畴外的一种,是主要用于军刀的兵器用刀。有多种制法。
武士刀按形状分类
各种日本刀,摆放方向不同,是因为铭文凿刻的方向不同。
太刀(たち)刀刃长度在80厘米以上,刀身弯度亦较高。太刀没有硬性规定的佩带方式,不过,为了方便骑兵抽刀砍杀地面上的敌人,太刀一般会以边锋朝下的方式佩带,并吊在腰带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铭的位置是关键,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太刀的铭就在刀身的右面。 毛抜形太刀:茎兼柄(つか)之功用的太刀,存在于由直刀到弯刀的过渡期。
小乌丸形太刀:从刃区到物打属镐造,锋为双刃。稍有弧度,是直刀到弯刀的过渡期的一种刀。
刀(かたな)又称打刀(うちかたな)一般较太刀为短,刀身弯度亦较低。为求达到最快的拔刀速度,传统上刀会以边锋朝上的方式佩带,刀鞘插在腰带里。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铭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现代分类指刀刃长度(刃长:切先到栋区的直线距离)60厘米至80厘米的刀。
胁差(わきざし)又称胁指,指刀刃长度30厘米至60厘米的刀。 短刀(たんとう)桅刀刃长度在30厘米以下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没有刀反的平造制法制成的刀,通称寸延也常被归为短刀。
第二章
解剖武士刀
一把上品武士刀构造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把一柄刀拆解开来,至少就有十个部件,当然这还不算繁复的配饰之类的小零件,拆开一把武士刀简直就像是一次外科解剖。下面我们来看看武士刀的部件:
一,头∶刀柄头部盖子,柄上丝绳在‘头’面打结,多为铜铁等金属制品。
二,柄卷∶缠绕于刀柄上的丝绳,其作用在固定面的‘中心’并使刀柄益于手握不易脱落。
三,刀∶柄上的装饰品绝大多数金属制品,做工精细,在日本金属工艺领域是收藏家的最爱。
四,镡∶或称锷,即现代所通称的护手或剑格。作用与护手同,除保护手掌外也是拔刀时必用的部位,同时也是刀装饰最讲究的配件,与目贯同样是收藏家心目中别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点。
五,粟形∶刀系于腰部时固定刀鞘防止滑落。多为木制或角制。
六,下绪∶刀叉于腰部时将下绪尾端结在腰带上。防止刀鞘滑落、材质多为丝制。
七,铛∶刀鞘尾部护套,多为金属制或角制。
八,柄鲛∶包裹在刀柄上的鲛鱼皮,国内俗称鲨鱼皮。该鱼原产于南洋一带,成长的鱼长约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满布突出状的细石颗粒使柄卷易于缠绕在刀柄上,鲛皮自古价格不廉,却被武士所喜爱且争相抢购。
九,笄∶固定刀刃与装饰用,又可当发簪与耳钯,绝大多数是铜或铜合金制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装置,多为木,角器,如为金属制品则称‘责金’。但并非每刀都有此配件。
第三章
铁与火的艺术
一把武士刀的成形至少要经过十个步骤,在这期间火和铁重复磨合、交融、升华,一炉火、一块铁早已经难舍难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说这是日本人匠心独具的技术倒不如说这是铁与火、心与物、人与自然的伟大艺术。下面简单讲讲这些步骤:
第一步“丸锻”,制刀的第一步。即是指刀工将钢料加热至赤红而进行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使钢料得以延展。据说打的次数越多,铁中的杂质就会越少,刀的质量也会越高。
第二步“水减”,就是中文说的“淬火”。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刀的韧性就来自于此。
第三步“钢材搭配”即案一定比例搭配各种金属的分量,以配成最适当的制刀材料。
第四步“素延”,即把上一步选好的材料打成刀刃的初坯,将素体延展的意思。
第五步“烧入”,“淬火”最后一道火锻工序。刀工先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调制出烧刃土(やきばつち) ,再将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封。封好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之中。这一步骤,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闪失,可能造成刀身崩裂,将对整把刀构成致命的损伤。另外即使勉强成形,也可能无法产生美丽的纹样。为了减少失误,现在刀工多用油来进行烧入的步骤。
第六步“收尾”,此时刀基本已经成型,下面就可以进行深加工了。深加工包括:锻冶押、茎、铭切等步骤,这主要就是给到刻上铭文。
结语
刀魂
都说“宝剑赠英雄”,因为刀剑已经超越它的自身而承载了太多人类的情感。“侍”(武士)自出生以来就背负着如同“刀”一样的命运。默默无闻,保护着主人随时准备折戟沉沙,这种奉献牺牲的精神,正是日本武士对于死亡、生存、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我们爱刀,不只是爱它的力量和美感,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爱上了刀的“魂”。首先刀源自于铁,铁又是山野的精魂,大地的洪恩。这是它的第一层魂——大地之魂。其次刀匠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工序,费劲辛劳,又将自己的精神和诠释融入进了刀身,调和了自然和人的工艺,使得大地的精魂走入人间。这是它的第二层魂——工匠之魂。刀自打出窍就是为了斩将杀敌,这就是刀的宿命更是武士的宿命,握着武士刀的武士更是将自己的魂灵献祭给了刀,而刀也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了武士。两者相融又产生出了武士独有的气质。这是它的第三层魂——武士之魂。刀中富含着日本的历史,日本人的智慧和一切美好的特质,这是日本人为人类留下的瑰宝,弯刃,是日本人的圆滑和善;鲛柄象征着日本人的温良;利刃又代表了日本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向上心……这一切给了武士刀第四层灵魂,也是最重要的一魂——大和魂!
这就是武士刀,铁与火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