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流动如波,自私无私,懒惰勤奋,快乐悲伤,都在波形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不被打断孩子才会获得完整的成长,建构起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这两天开始看《接纳力》这本书,不同以往,这次看的很慢。因为这本书里的观点,和之前看过的会有些不同。比如上面这段文字,看完以后我就思考了很久。
我们常常会会教育孩子不能自私,不能懒惰,不要悲伤,这是不是就是在打断他们完整的成长?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小时候因为偶然做了件事,得到了妈妈的夸奖。然后就在妈妈不断的夸奖下,以后也一直在强迫自己做下去,虽然她心里其实并不想做。等到她长大成人后,即使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也无法开口拒绝,因为抵不住家人同事的夸奖和请求。
小时候她被妈妈的评价绑架了,长大后她被别人的评判绑架。
但是她妈妈当时肯定也是出于看到孩子懂事喜悦,才想去夸奖她,却不曾想,正是因为这个夸奖,让她不由自主去伪装成妈妈期待的样子,而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
除非父母特别想将某一种品质固化在孩子身上,否则连夸奖的话语都不用说,就一个开心的微笑或者拥抱就够了。
以前学习的观点都是,倡导对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所以对于孩子做的好的行为,就放心大胆的去夸奖。但是今天看完这个内容,觉得夸奖有时候也是多余,确实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比如让孩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久而久之,可能孩子就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意愿,为了讨好我们而去表现的大度无私。成年以后,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
自私,懒惰,悲伤,这些或许都并不好,没人喜欢。但是却都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只不过程度不同。
有的妈妈十分节俭,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差,也不舍得为自己投资什么,给孩子给老公给家庭的其他人都舍得付出,但是唯独对自己吝啬,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能自私,应该为别人着想。一辈子都在操持别人的生活,没有自我。
这样的妈妈看起来是很伟大,但是并不倡导。
更何况自我的牺牲,未必就能换来想要的成果,被别人所肯定,这个代价太大了。
所以,以后要学着多忍住不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允许她有自私的想法,允许她有懒惰的行为,允许她有悲伤的情绪,希望她能真实的表露自己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为了什么奖赏,为了讨好谁,再去做什么。
学习的目的就是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而育儿更是需要我们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的去调整我们的方式方法。或许不易,但努力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