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一个人是否“孝顺”成为评判他德行的第一标尺。
我的父辈们都是在家乡远近有名的“孝子”,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孝”。我和我的兄弟们也“继承”了“孝”这个标签。
春节的时候,我去看望已是耄耋之年的外婆。看到老人家,我忍不住声泪俱下,长跪不起。许多人纷纷称赞:“这孩子孝顺啊!”因为我的工作在外地,过去13年,仅仅在家过过一次春节,又因为近几年的特殊情况,上次见到她老人家还是五年前。我们平均四年才能见到一面。一个常年在外,只靠偶尔给家里寄些东西、发条信息的人能配得上“孝”吗?
前天是母亲生日。我回不去,妻子操办的一切。当我看到蜡烛映照下,母亲满脸的沧桑和银白的头发,我又泪目了。母亲虽然现在才50多岁,可这面容分明已是“花甲之年”。我想如果不是我扔给她了一堆操劳,她的性格现在应该会过得很惬意吧,也不至于衰老的这么明显。
再想想还在老家独自“残喘”一身重病的父亲、帮我照看两个孩子身体每况愈下的岳母和操劳成疾已经离世的岳父。我不禁要问,我真的孝顺吗?
01长情陪伴是“孝”吗?
“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孩子的责任之一,就是赡养老人。每年春节央视公益广告都会有这个话题: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其实,这也是多少老人的愿望!
父亲在这方面做的足够好。三十多岁时,为了家庭,他放弃了在城市的稳定工作,回到了落后的小山城,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身边。这一守就是一辈子。从我记事起,爷爷奶奶就一直由父亲照顾,奶奶中风偏瘫,爷爷老年痴呆,放在任何家庭都是不堪承受之重。但父亲从不嫌弃,也从不抱怨。两位老人在他的照料下都很长寿。
父亲的行为很多人佩服,没有人否认他是“孝子”,但和大伯比,似乎差一点。
大伯是村里第一个高材生,也是第一个在县城有公职工作的,做过校长。大伯绝对是爷爷奶奶眼中的骄傲。在爷爷奶奶患病之后,大部分医疗是由大伯承担的。虽然,爷爷奶奶几乎没有和大伯一起生活过,但他依然是一个排在父亲之前的孝子。
父亲常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他自己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没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所以是爷爷眼中的“不孝子”也是正常的。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虽然老人都渴望子女在身边,但似乎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像汉代刘岐所见:“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02功成名就是“孝”吗?
古时候,祭祀时必须到场的三种“孝子贤孙”:良好口碑的人、功成名就的人、金榜题名的人。“孝”字有始就有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人可以光宗耀祖,告慰先灵。
大舅是个大孝子,目前应该是家族中社会地位和成就最高的人。每次说到大舅,外婆都会流露出无限的骄傲。因为大舅的条件,外婆可以说经历了许多同龄的老太太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过48个国家旅游、在钓鱼台和大会堂吃过国宴、与一些大领导合过影、走到哪都有人接待……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大伯家堂哥其实也有这种潜质。作为曾经全县高考排名第三,不仅成为了当年唯一考入985的学生,更是先后在新加坡、伦敦等世界名校留学,还获得全额奖学金,并且成功留校任教。什么时候谈起堂哥,大伯脸上都是慢慢的骄傲。
但这种骄傲并不是不变的……
春节回家,去看望大伯,谈到堂哥时,大伯却漏出来无奈。“以前觉得你哥有成就,是一家人的骄傲。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才觉得都是虚名。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身边连个人都没有……”我能听出大伯的心酸,“忠孝难两全”,我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被迫把父母“扔下”……
03百依百顺是“孝”吗?
大舅曾经说:“孝顺孝顺,尽孝就要让老人顺心如意。”听上去确实很有道理。家中我应该是把“孝顺”诠释最好的了。
我从小就以听话受到父辈们的喜爱。不管做什么事情,绝对都要在长辈们的要求之内。幼年时穿衣服、上学期交朋友、高中时分科选专业基本都是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的。当时看着顺风顺水,可当我到了而立之年,各种矛盾问题接踵而至。我虽然现在看上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但工作的性质导致无法照顾家人,甚至需要他们去承担几乎全部的家庭责任。我常常自嘲,可能除了能拿出一点钱,我几乎对家人没有什么价值。父母生病无法照顾,有任何情况,我都是最后一个到场的……我想,如果当初叛逆一点,也许能把“孝”做的更好一些。
其实,古人讲的是孝道,而不是孝顺。《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这样写的,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所以,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也是不孝!孝也是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
04“孝”是爱父母也要爱自己
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需要接纳自己,和解父母。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女尽不到对父母的责任才是最大的不孝。父慈子孝,孝从始到终都不是单项的,而是双向的,牺牲任何一方都不是孝。
《孝经》将不同身份的人的“孝”规定了不同的内容,我认为,其实就是不同能力的人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就像梁晓声先生在《人世间》中写的,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展翅高飞。
父母对子女如此,子女对父母也是如此。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若自己有能力,可以展翅高飞,给父母创造给好的生活;若有不足,那就承欢膝下,给父母最好的陪伴和照料。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