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中讲,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小说的主题是在说婚姻,其实,它适用于很多方面,现在,大家多用它来比喻工作。
对于工作,鲜有人能在城内城外进进出出,我却是个例外,折腾了两次。
第一次,是本科毕业,带着初为人师的兴奋,同时,毫不隐瞒地说,还带着不甘于沉寂在小县城的梦想,我进了家乡最好的一所高中。
那是个老校,有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尖子生汇聚,每年清华北大都不落空。对于一个北方小城,实属不易。因为学生学习勤奋,老师工作卖命。内地高中就是这样,靠压缩到极致的每一分钟换取成绩,学生才换得走向外部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我在那儿呆了两年,时间不长,但有收获,也有成绩。不过,为了读研的理想,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踏上了南下的求学之路。
那是一个春天,木棉花开,满树鲜红。复试通过,我重新成了一名学生。学业之余,在三所大学分别教授留学生的课程,还有一年外派教授汉语。
三年后毕业,又有了第二次选择工作的机会。
这一次,是研究生毕业,带着半土半洋的经历,带着模糊的教育信仰教书。
生活有挑战,有乐趣。
为什么又离开呢?先生有个深圳梦,我也想看看人生还会有什么样的可能。
于是,二人同时辞职,再次出发。
于是,有了学校工作的两进两出。
说实话,有利也有弊。
好处是,在合适的机会,跳出传统教育的领域去看更大的世界,开阔视野,变换角度,能够加深对于教育的理解,拓宽备课的广度,甚至打破教学当中因为重复单调可能过早出现的瓶颈。
缺点是,没有连贯的教学,没有将教学教育的专业性做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幸运的是,虽然我一再折腾,但都还是沿着教育这条大路,无论是基础教学,留学生教学,还是成人教学,它们总有相通的地方。
去年三月份,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名叫嘎嘣儿萃,主要记录我自己的故事,也讲我遇到的人,有意思的有力量的温暖的人,里写过一篇文章,《分手之后说爱你》,不是讲对旧情人的依恋,而是讲对教育理想的不舍。
离开的这段时间,工作之余,我读书写作的节奏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教学理论的书,作文教学的书,看文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读诗歌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写我自己的故事,写身边人的故事,写学生和家长,写对教育的疑惑和思考。
还是舍不得,所以,又回来了。
好在,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这大半年来,我听了很多各个领域的且相当有质量的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创新,等等等等,补给了我这个文科生不关注国家大事,不关心国际民生的短板。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命的自我实现是最高级。我的理解,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寻找灵魂最深处的自我,这个最真的我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呈现出生命最好的状态。我觉得,经过两次折腾,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大概十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我参加学校里举行的师德演讲比赛,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如果你想要一小时的幸福,就去喝杯酒,如果你想要一年的幸福,就去谈恋爱,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那就做一个园丁吧!
说实话,当时,是浮于表面的口号;现在,才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
的确是围城,可是,我已经爱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