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湘中八十年

我的湘中八十年

作者: 习客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16:49 被阅读0次

半边屋场一一真实的出生地 

至于谈到我的出生之地,还真要费一点笔墨来叙述。

人们问:“你是哪里人?”我答: “宁乡道林人!”前面说过道林是个村镇,其实我不住在镇上,到道林镇上打听不到我,我出生地 叫半边屋场。离道林镇还有五六里地呢!之所以要说自己是道林人,是因为道林有名气,到宁乡县问半边屋场在哪里?不知道。问道林,知道。到道林再问半边屋场,人家就会指点你的方向!半边屋场名字很难听,难道住宅只有半边?不是的。 实际上,我们家的建筑形式是一栋正对称的大瓦房,两排两栋四十间,很工整,不只半边。所谓两排就是房间分前排后排 ,所谓两栋就是正面有两个屋垜,还是满有规模的呢。为何这样称呼?原来 这栋房屋所有的建茿材料包括青砖青瓦、大门门窗、门槛立柱都是从另外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屋拆迁过來的。只拆掉大屋的半边,就盖上了整栋新房 ,因此叫做半边屋场。是形容那栋老屋之大而这栋新屋之小吧。怪不得我家高大的前门,门页虽则厚重气派,足有二米四宽三米多高,然而油漆全部剥落了。那青石板大门门槛虽则宽厚,小孩可以在上面睡觉,而棱角已趋光滑。中间大堂屋四根立柱,我们习惯叫伞柱,虽则壮实硕大,直径足有四十公分,也已裂隙繁多,表面不再光滑。原来它们都是一栋很古老的名宅搬过来的呢,而今只有那中式花格窗棱,有模有样,能诉说惜日主人的风彩。这屋,虽沒有一处崭新,却也显得大方大气。

半边屋场名字怪是怪点,但是,房屋造型看上去还很紧凑别致。规划也严整,屋前有条长长的围墙,环抱着一张半月形的池塘,池前有一块硕大的地坪。池塘是日常饮用水和衣服洗涮的地方,也是喂养鲜鱼的场所。那块屋前的大片场地,正是农家所需,是秋收稻谷晒谷的禾堂坪。这种规划也是湘江下游一带大户人家典型的模式。大坪正中有七级台阶,拾级而上,就是两米宽九米长的阶基或者叫外廊,进去就是大堂堂屋了。在阶基两旁,并排左右两根柱子支撑着七字挑檐。 前面两个屋垜呈凸字阶梯形状,每开间砌着有南方传统的青瓦封火山墙,屋檐下方,一律白粉云勾图案,正中是大门,大门上方,棱形红粉粉刷上一个福字,大门左右红粉竖联,左边写的是“家传百忍”,右边写的是“风慕两铭 ”。寓意这是张家门户。百忍是指唐代员外张公,相传胸怀宽广,家庭和睦,百事忍让,九世同堂。(九世同堂不是九代同在,而是九代没分家)两铭是指宋代文人张栻,少时励志,有两个座右铭,后来官至尚书(部长)。 此屋地势坐北朝南,前面一大片葱绿良田, 半园形的围墙环锁着半月形池圹,屋后小山丛林翠竹,屋前左面有棵硕大的楠木大树掩映,右边是一株五六米高的塔式柏树耸立, 房宇高大挺拔,青瓦灰墙,白色飞檐,红色门联,远远望去,特别突出。虽然算不上是宁乡民居的大户人家,却也十分显眼。

我还记得,堂屋宽而且长。分上中下三段,下段是过道,中段是婚庆喜事摆酒席用的,一般空着。上段放设神龛敬神拜祖,一般有一张桌子。中堂两边是天井,上段后墙是退堂,再后便是内院了。我家和伯父分住两边,我家从天井往左,进门是横堂屋,也叫小厅,左边正房,南向厢房 ,还有个叫耳房的,很小。小厅前也有个坍池 ,隔墙北进,并排两间卧室,卧室后均有两个套间,再往后连接内院,附带一间小浴厕,浴室是专为女人而设的。穿过小厅,便是间大厨房,厨房内有柴灶,大碗柜,设有木缸架的水缸泔缸,有饭桌,鸡饲,还有一个采光透气的大天井。厨房旁边是碓屋,柴屋,炉子屋,接着便是脚门、二间杂屋、两间仑屋、猪栏屋(猪圈)、厕所了。呵,还有一间牛栏屋(牛圈),一间草屋。我们家老祖宗原本是纯粹的作田人家,故而有如此众多的耕作农舍。室内几个坍池并沒有种植花草,都沤上草皮作为肥料叫作沟氹 。只有正堂屋的天井,才栽有一棵栀子树,夏季开着白色的栀子花,到秋天结着黄栀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把它采下來作颜料,涂在课本的画面上。 右边伯父家,主房与我家相同,是对称的。只是灶房、碓屋等杂屋不同而已。

屋场后面的山林 ,大都是种的经济树种,有椆树樟树棕树松树枫树矬树,有竹山蔴土。家中用具桌椅板凳竹蓆箩筐,都在山中取材,请匠人师傅在家制做。 棕树剥下的棕皮, 织成的蓑衣分上下两截,下雨穿上 ,透气,弯腰插田干农活灵活不碍事,比雨衣强多了。蔴土里生长的纾蔴,摘下來经几道程序织成蔴布做蚊帐 ,我家可以算得是一个典型的自耕农。我们家族老人去逝了,也埋在自家的坟山中。真正的所谓的生于斯死于斯。世世代代过着几乎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只可惜传至我们兄弟一代,全变了。我们都不会耕作。要不是社会変革,至今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谈到家居、农具,还有很多回忆,犁弯是早在山林中物色的,我家有两人踩的水车,旱季抽水,冬天把它搁到小厅的楼幅上,搁在楼幅上的还有夏天晒谷用的一套工具,什么开谷耙子,匀耙子,躺耙、晒垫,扮桶等等,扎瓜棚的杉树条子一大堆。在中堂屋楼上,还有伯伯家的手车子,那是他家独有的,那东西方便得很,一个人背得动它,架在坝边氹子里,一个人车水,半个时晨,水抽干了好捉鱼哟。如今小孩不知道什么叫扦担,我也曾背着扦担拿把柴刀像刘海砍樵那般到对门小水岭山上砍过茅柴子哩,砍好把它捆成两捆,用扦担扦起來担回家。我家实在不缺我的这担柴,那可是我兴趣所在,想做大人事的表征。我还有很多爱好,到山里捡菌子(蘑菇),扦田过后,晚上拿着火照子到田坎上去扎泥鳅。到圳坎(渠)里捞米虾公,田里打过石灰捡石灰泥鳅。这些副产品就是改善我家伙食的好办法,餐桌上的变化全靠它们。城里人哪里懂呵。我天生好动,顽皮,屋后的山林,我有过爬树的经历,苦株子椆株子(某种野果), 到十一、二月就成熟了,我爬上树梢去摘。冬天北风怒号,一早晨跑到树底下叶片堆下去捡。壕基边上的大樟树是我常爬的地方。到小溪抓螃蟹、到圳边搬泥鳅,是我的拿手。雨水多的季节,月塘里的游鱼,会沿剜口外逃,那正是装籇打捞的地方。当然也不会缺我的份。

半边屋场解放后作过大队部,是土改分田以后的基层政府所在地。后來也全部拆毁了,大屋变细屋,分作了七八家小的住户。我也曾追思寻迹过,断垣残迹居然还有,自是物是人非了。不过,在网上,在google  earth上,仍有半边屋场的地名,那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呵。 

我其所以要不厌其烦的叙说我的家园,其目的是想要告诉我的子孙后代明白:半边屋场不是地主庄园,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大院。

相关文章

  • 我的湘中八十年

    半边屋场一一真实的出生地 至于谈到我的出生之地,还真要费一点笔墨来叙述。 人们问:“你是哪里人?”我答: “宁乡道...

  •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

    《八归 湘中送胡德华》姜夔

  • 西安湘子庙/石丰

    西安湘子庙 湘子庙原为韩湘子故居,建于宋代, 是西安城内现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传说湘子庙是“八仙”中的韩湘子出家之...

  • 八归

    八归,词牌名,双调一百十五字。八归,调名始见南宋姜夔词,题注:“湘中送胡德华。”可知词题为词人在湘中(湘水中游地域...

  • 过娄底*

    湘中当首賰, 山水美无争。 八方神仙客, 古城焕青春。

  • 湘宇(八)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多云 东北的五月丁香盛开,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苏醒的大地处处展示着活泼的气息。 湘宇...

  • 点评作业的晚上(3)

    文/湘女梅子 八点,八点,期待中带点激动。今晚又有爱心老师在群里点评作业。行动是最好的改变,我在老师收录作业时,主...

  • 浅谈中国八大方言五》

    《浅谈中国八大方言五》 今天说说我的“母语”——湘方言 湘方言是现在湖南地区的主要方言。目前湖南地区使用的语言非常...

  • 钟馗全传.韩湘子全传txt电子书

    《韩湘子全传》为明代白话长篇神魔鬼怪小说。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八卷三十...

  • 读经之后的改变,以及被迫和家人相处的这些天,我发现了好好爱他们的

    芳伦老师,利贞老师,蔡老师,以及在线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广西桂平的子湘妈妈,我的大宝子湘两岁八 个月,小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湘中八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e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