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洪洞人打令》后传

《洪洞人打令》后传

作者: 悠着点打卡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21:18 被阅读0次

        打卡作业《打令》被李老师以《洪洞人打令》为题,发在“洪洞土话”公众号。下午,经程老师转阅,得知文章被洪洞588从“洪洞土话”借走,点击量可观。那一刻,心情很激动:自己的文章,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能抛头露面,我这当爹的自然高兴。由此,也很想接着《洪洞人打令》谈几点想法。

        一.关于贵人和平台。如果我没有加入这个写作打卡群,我就不会遇到大家,不会被一群勤奋的、爱写作的人裹挟着坚持写作,不会看到飞天老师的《农家院风情》,不会想起打令这回事,不会写这篇文章。即便写了,如果没有李老师的肯定,没有“洪洞土话”的刊登,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看到,不会被588转载,不会被千人阅览……这就是贵人的力量,平台的价值。

        二.关于生活和阅历。打令,我有生活,更多的是“阅”历——只看,不打——因为把式太烂,不想害对家。出牌的路数知道,短板在记性儿差,脑子反应慢,对家走了哪些牌,对手走了哪些牌,心里没数,为此经常“擦瓢”。因此,除非和特别惯的亲友一起玩,否则我轻易不出手。若是三缺一,实在没办法,我会提前声明:自己不会打,就充个数,这样让对家有一个心理预期——时刻有被出卖的危险。这就好像车后面贴个“实习”,万一有个急刹车啥的,不太招人恨。

        同时,我由衷敬佩那些打令高手,他们有着形形色色的职业,有种地的,有搬砖的,有开大车的,但打起令来,那种超强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令人叹服。我常常想,他们的这种智力,若当初加以培育和拓展,其实还可以干更多事情。这种想法,也促使我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希望学校建立类似打令的兴趣社团,开发学生智力,以此为基点,激发那些貌似“害货”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现代教育的使命。

        三.关于理论和实践。不管是在“洪洞土话”还是588平台,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作者是一个打令高手,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打的不好,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就是理论的神奇。

        从这件事,我更坚定两个认识:第一,不要小看搞理论的人。他们可能只看,不干,但他们能看出门道,能总结出规律,能把这种规律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看完后清楚这件事怎么干。而那些真正“干”的人,不一定能总结出其中的要害,或者心里有货,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只能看他怎么干——教育宣传的实效性和广泛性远远不如搞理论的人。

        美国有一名游泳教练叫谢曼·查伏尔,在他的教练生涯中,曾经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培养了不少世界级游泳巨星,比如大名鼎鼎的“飞鱼”施皮茨就是出自他的门下。他们先后74次打破奥运会纪录,62次打破世界游泳纪录,创造80次美国全国游泳纪录,夺得16枚奥运会游泳项目金牌。然而,说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象这样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游泳教练,他本人竟然不会游泳!这样的理论家,也是绝了!

        让我更坚定的另一个认识是:说的比唱的好听的那些人,真干起来,不一定中用——我会写《打令》,但我不会打令——搞理论的就是搞理论的,千万不要当成实干家。比如,谢曼·查伏尔带领的美国游泳队第一次在奥运会上获胜后,激动万分的队员们把谢曼·查伏尔扔进了游泳池的深水区,结果发现这位游泳教练沉入了水底——竟然不会游泳。从此,只要他带的队获胜,他就会悄悄溜走,怕再被扔进水里——能“教”,但不“练”。

        为什么会说、会写不一定会干?这是因为,搞理论,只需要自己观察、总结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但若牵涉到实干,就需要其他人的配合,需要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得具备其他的素质,比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等等。这并不是说,搞理论的肯定搞不了实践,只是说,从理论家到实践家,一定得有一个过渡、训练和考验的过程,万万不可等而视之,不可把“纸上谈兵”的都当成“兵家”,否则,会害了赵括,也害了赵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洪洞人打令》后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fd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