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科研学术的推送和讲座中,关于SCI论文的写作和投稿绝对是一个关注度甚高的话题。一篇论文想要发表并被SCI检索,需要选题,研究,写作,投稿,回复审稿人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稳妥。特别是对于审稿人意见的应对和回复,工作量往往很大。当论文进入外审阶段后,如果把你投稿的目标期刊看成一个英美法系的法庭,你就是辩方,主编就是法官,而审稿人则同时扮演了控方和陪审团的双重角色。审稿人就你的研究工作向你提出质询,根据你的辩解和回复,向编辑提出是否录用的建议,编辑根据审稿人的建议,对你的论文作出裁决。在法庭上,陪审团的意见至关重要,决定嫌疑人guilty or not guilty。因而对于你的论文,审稿人的意见也至关重要,决定了论文accept or reject。
关于如何应对审稿人的经验总结,许多大牛从各个角度已经给出了不少干货。有些甚至是一线审稿人亲身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头一回吃螃蟹的小博小硕等科研新手来说,如何头一回在审稿人老辣的comments中做到不懵逼,不盲目,见招拆招,确实是一件难事。因此今天就从一个科研新手的角度,谈谈在初次应对审稿人时,有什么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
(1)要对自己的论文有信心,不要被审稿人问题的数量和语气吓怕
当论文外审结束,收到几个审稿人的意见,若是major reversion,也许会大吃一惊,并怀疑自己的论文是不是没戏了,因为问题的数量实在太多了,而且有部分问题审稿人的语气比较严厉。这其实是正常现象,不仅不是一个坏事,相反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越好的杂志,所邀请相关领域的审稿人则越专业,越负责,因而所提的问题越细致,数量也越多,这与国内很多杂志不一样。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两位审稿人合计共提了六十几个问题。我的小导师,现已是领域内小有名气的学者,现在投稿时还经常收到四五十个问题。因此只要针对审稿人的comments,做好回复和修改,这就是论文成功的开始。
(2)见招拆招,针对审稿人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回复策略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谈到答复审稿人的策略时,要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这其实一种概括性的理念。具体针对审稿人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是一个智者见智的问题。以下是根据小编这些年经验所做的总结,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拍砖啦。
1观点质疑型问题
这类问题经常出现在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因为在introduction中,我们要引用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而引出我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和必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现有研究表达我们的观点,作出评述和总结。这个过程中,审稿人会就你对其他研究的评价和观点作出质疑,要求你进一步说明或者提供相关证据。如以下问题:
“The strength of certain statements needs to be checked. Certain expressions (e.g. ...) are too general to be useful in a technical discussion. In the same way, the paper should avoid making statements without providing additional discussion or invoking a reference in the literature (see page ...)”
这其实是审稿人对你在introduction中的观点进行质疑。由于这些针对现有研究的观点直接支撑了你所做研究的创新性,因此此类问题不存在规避和argue的可能性,必须充分回答。回答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a. 继续检索相关文献,用别人对该研究的评价和总结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项研究完成并发表后,即必将接受全世界该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审视和验证,这样在其他学者对该项研究的评述中应该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检索论文的技巧要比较高明,才能迅速准确定位文献,建议使用Web of science平台下的引文分析工具。
b. 重新分析别人这项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找出更加明显的“茬”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如我针对审稿人该问题的回复:
Likewise, an additional discussion and reference has been added to support the point of view in line 34, page 8. The additional discussion is shown as follows:
“For example, in the study of xxxx & xxxx (2004), when focus on the rapidness proper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c. 有条件的话,重复别人的实验和工作,以证明前人研究确有不足。
2补充研究型问题
这也许是审稿人所提出的最令人煎熬的问题了。也许自己的研究在体系和过程上都已完备,但审稿人还是不屈不挠的要求增加他所认为重要的部分研究。完全按照审稿人的要求来,很有可能我们的实验要重做,或者研究体系要调整,因而在此必须严格掌握obey和argue的分寸,哪怕是规避和拒绝,也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对于此类问题的回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 对于确实难以补充的研究内容,用你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进行规避
任何研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只要有理有据地提出了问题,合理地确定研究边界并解决问题,就是好的研究。因此当我们确实无法满足审稿人补充研究的要求时,可以以论文的研究重点或主要创新点来进行解释和规避。具体采用“Therefore—Yes—But”的回复模式。如以下问题:
“The paper should discuss the network science strategies/algorithm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ystemic damage propagation within the network under study in its test case.”(意为审稿人要求我在案例研究中采用网络科学的方法对体系灾害级联扩散的内容进行补充研究)
用“Therefore—Yes—But”模式,则回复如下:
“Thanks for your sugges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propose the ... and ... The goal of case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 Therefore,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cascading failure mechanism and systemic damage propagation is not the essence of this paper.” (第一个“Therefore”,阐明审稿人所提的内容非本文的研究重点)
“Indeed, i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lifeline network, the cascading failure mechanism and systemic damage propag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第二个“Yes”,阐明审稿人提出的研究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But, our study is confined to …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 while the …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第三个“But”,从研究边界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详细阐述不进行该部分研究的原因)
采用这个规避方法的前提,是你对自己论文所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边界以及创新点很明确,并在论文中体现出来,这就涉及到论文写作的问题了,我想这也是一篇好论文的基本要求吧。
b. 对于可以补充的研究内容,尽量进行补充研究并详细说明
对于上述所讲的规避思路,是在没办法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若是有可能依据审稿人的要求进行补充的,则尽量进行补充研究。若没有完全按照审稿人的要求进行修改,如只补充了部分研究,其回复也可以按照a情况下的“Therefore—Yes—But”模式进行,并在第三个“But”中,改为从实际情况详细介绍补充研究的内容。
3补充解释型问题
补充解释型问题主要指审稿人就论文中的某些内容和步骤要求详细解释的问题,如参数的选取依据,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步骤,以及所作的假设之类。如以下这一问题: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random restoration sequence is not clear beyond the fact that it is random. A precise discussion of what happens to the network once this restor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included in Section 4.”(要求你对随机恢复序列这一细节进行详细解释)
对于这类问题,就没有argue的必要了,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把该解释的内容补上。其实在论文写作时,对于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应该详细说明,以免审稿人产生疑问。
4细节修改型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就没有argue的必要了,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把该解释的内容补上。其实在论文写作时,对于一些重要的细节就应该详细说明,以免审稿人产生疑问。
这类问题主要指审稿人针对论文某些地方的词汇用法、语法甚至是单词拼写所指出的问题。对于论文内部一些结构调整的建议也属于这类问题。遇到细节修改型问题,就更没有argue的必要了,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办吧。
5研究展望型问题
在我们的论文写作中,future study是常见的一项内容。在future study中,我们常常提出自己论文的study limitation,然后对未来研究做一个展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审稿人可能会对你的study limitation十分介意,认为存在这些limitation,你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进而对论文给出负面的评价。本人就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直接导致论文被reject。因而针对这种问题,应注重future study的写作方法。
其实,众所周知,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和结构表达出来,其效果也完全不同。在future study的写作中,基本的结构有两种,“Yes—But”结构和“But—Yes”结构。“Yes—But”结构指的是先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核心贡献,再阐述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But—Yes”结构则相反,先阐述本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然后转而再强调本文所做出的核心贡献。这两种结构看似区别不大,实际上对于审稿人的心理却有不同的效果。“But—Yes”结构,更能捕捉读者对论文核心贡献的关注,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审稿人对论文的负面评价。具体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I: In this work, we proposed the supporting framework of concept ‘emergency resilience’ and its general applicability in urban lifeline systems. Bu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critical to consider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among multip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cluding water supply systems,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framework proposed here cannot be used to assess these multiple interdependent lifeline systems all together. In future research, we will look to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mergency resilience of multiple interdependent lifeline systems.”(Yes—But结构)
II: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critical to consider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among multip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cluding water supply systems, electrical power system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the framework proposed here cannot be used to assess these multiple interdependent lifeline systems all together. In this work, we emphasize on proposing the supporting framework of concept ‘emergency resilience’ and its general applicability in urban lifeline systems. In future research, we will look to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emergency resilience of multiple interdependent lifeline systems.”(But—Yes结构)
从这两段future study可以看出,第I段这种“Yes—But结构”的写作方法在读者看来,研究的不足暴露得较为严重。而第II段这种“But—Yes结构”则将论文研究重点、自身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融合得较为自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的负面感觉。
以上对审稿人容易提的问题类型及其回复策略做了一个浅显的总结。当然,关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论文,审稿人可能还会提很多其他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其他各个专业的朋友们相互总结、相互共享啦。在问题回答好后,整体回复信的写作格式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与大家一一分享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写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