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选择自己写作课策划文案、产品经理、产品运营、营销策划
说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句话背后的商业逻辑

说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句话背后的商业逻辑

作者: 倔小骡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9:45 被阅读0次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还剩最后两件”

    “限时特价”

    ……

    当我们在逛街时,或者上下班的路上总是会听到一些商家在这样喊话,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喊呢?这有什么作用呢?或者在往深处想一想,这背后是否有着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商业秘密”?

    大家先看一个有趣的段子。

    有一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

    神父怒斥道: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虔诚,怎么能吸烟呢。

    这个基督徒想了一下,又问:那请问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

    神父换了一副和蔼的表情说: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有意思吧!同样一件事,只是换了一种问法,却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因为这同一件事,不同的问法所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

    吸烟是坏事,祷告是好事。在祷告时吸烟,好事已经是既成事实,你要做坏事,那怎么能行?祷告时吸烟?坏事是既成事实,你想做好事,那当然可以啊!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在神父理解的语义里“在祷告时吸烟”是“失”,“在吸烟时祷告”则是“得”。受“损失规避”心里的影响,神父只接受“得”,不接受“失”;而这个基督徒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左右了神父的答案。这种做法在商业社会叫“语义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话术”

    语义效应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义效应”呢?心理学家认为,损失规避,让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这就导致,可以通过调整叙述方式中的“得失感”,影响语义,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举一个例子,韩梅梅在医院负责疫苗接种工作。最近她十分的苦恼。当她在询问“想打疫苗”,和“不想打疫苗”时,有超过一半58%的人选择“不想打疫苗”。我们都知道打疫苗很重要,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想打疫苗,怎么办?

    这个问题出在了提问的方式上。“打疫苗”,比“不打疫苗”,不但多花钱,还会很疼。这样的提问,引发了人们的“损失规避”心理:打疫苗的损失很大,所以还是选“不打疫苗”吧。

    那韩梅梅该怎么办呢?她可以利用语义效应,调整一下提问的方式。把问题的两个选项改为:

    A:想打疫苗,因为我想降低得病风险,并节省50元;

    B:不想打疫苗,即使这意味着我得病风险提高,并无法节省50元。

    注:这里的50元,是打疫苗的优惠。

    改完之后,选项A的语义就变成了“得”:降低得病风险,还获得了优惠;而选项B的语义就变成了“失”:可能会生病,还是去了优惠。在新的表述下,选择打疫苗的人数,从42%上升到75%。这就是语义效应的威力。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一下刚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还剩最后两件”,“限时特价”等,这些其实都是话术,是商家利用语义效应中的“失”,刺激我们立即购买他们的商品。

    语义效应的运用

    语义效应在商业社会里,还能解决那些问题呢?

    1、你是做电商的,东西已经很便宜了,但用户就是纠结那6块钱的运费,怎么办?

    提价,包邮!不包邮,就是在低价之上“失”了邮费;包邮,就是在高价之上“得”了免费邮寄。

    2、你是一个开超市的,最近鸡蛋的进价上涨得很厉害,但怕一提价用户就有意见,怎么办?

    用“语义效应”把含有“失”的语义——“提高价格”,改为“取消原有折扣”。

    3、你是卖瓜子的,想让用户觉得占便宜了,怎么办?

    先在秤上少放一些,然后一点点加,用户就会一直有“得”的感觉。而先多放,再往外拿,用户就会觉得“失”(这种方式最成功的应用者就是享誉中国的“傻子瓜子”)。

    总结

    语义效应,是利用“损失规避”(厌恶“失”,而期待“得”)心理,通过调整叙述方式中的“得失感”,影响语义,让人们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说话是一门关于语义的技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句话背后的商业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i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