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当隐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 易萧萧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16:52 被阅读81次

    隐士,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群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让我们知道了在古代身为隐士的生活。

    在现代,还有隐士的存在吗?隐士的生活是否还和古代一样呢?

    今天就想聊聊一本和隐士相关的书,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寻访隐士的经历。

    1.

    知道这本书还要归功于《欢乐颂》里赵医生的推荐。

    赵医生&《空谷幽兰》

    连帅气的赵医生都喜欢的书怎能不去一睹芳容,更何况寻访现代隐士这个话题也足以调动起我的好奇心。

    古代人们愿意去归隐,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不满统治阶级:

    中国早期的隐士伯夷和叔齐就是因为不满周武王伐纣而选择归隐首阳山,最终宁肯饿死也不愿下山归顺周朝;

    2、避免统治阶级的迫害:

    古时候名声太重乃至功高震主可不是件什么好事,多半会引来统治者的猜忌之心,甚至杀身之祸。老子就曽讲:“功遂身退,天之道”。所以对于这些人杰来讲,隐居就成为了一件必要的事情,比如范蠡就是其中翘楚;

    3、为了名利:

    汉朝开始,隐士逐渐成为人们心中高洁不屈、才华横溢的代表,帝王开始邀请隐士入朝为官。到了魏晋,这个风气愈演愈烈,很多人为了名气或官位会在从政之前隐居几年,再到唐朝甚至有了“终南捷径”一说;

    4、修行:

    希望在清幽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修行,多为道士、僧侣。

    到了现代,人们的选择越发多样。不满统治阶级不再会去山里归隐,而是出国转投别的体制。为了名利归隐更是天方夜谭,在人们视线中消失哪怕半年都会被人彻底遗忘。于是现代的隐士只剩下了第三种情况:为了修行。

    2.

    本书就是记载了作者四次去终南山附件寻访隐士的情况。这是一本对现代隐士情况的探索记录,不过更像是一本终南风光游记。

    终南山

    作者无疑是一位被文字耽误的导游。哪怕是同样的目的地,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故事,周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更是顺手拈来。

    平平无奇的地名在他的描述中变得惊心动魄起来,仿佛一幅被打开的历史画卷,经过千年前后的岁月洗礼,景色仍未变,只不知当年的英雄去了何处。

    3.

    作者比尔·波特身为一个美国人,用不同的身份看待中国文化,自然也有与国人不同的视角。站在不同的视角,往常司空见惯的事情也变得十分有趣。

    不过作者对隐士的部分理解是把外国的概念生搬硬套到中国的隐士身上,我不是十分赞同。

    比如作者认为隐士源于萨满教不被官方需要,躲入深山。屈原就是个受人尊敬的大萨满。

    萨满是一个西方的宗教称呼,百度是这么解释萨满的:

    “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

    按照这个解释,中国自从进入封建社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萨满,说屈原是个巫师未免太过滑稽。

    隐士的起源更跟萨满扯不上关系。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隐士是许由,而许由归隐仅仅是不想接下尧塞给他的天下这个包袱。

    所以我认为隐士是源于追求信仰和快乐。隐士的诞生则是由于一小撮人觉得隐居深山比居住于人群中令他们感到更快乐而已。

    4.

    作者一共寻访了二、三十位隐士,书中也附有很多隐士的照片。在我想象中,隐士应该是像仙侠剧看到的一般仙风道骨,但令我吃惊的是隐士比起仙人则更像农民。

    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悲喜、有苦痛,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会抱怨。

    但又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除了修行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欲望,不会去过多追求物质。

    豪宅、名车、奢侈品对他们而言还不如一箪食、一瓢饮。

    修行是苦的,但是从苦会得到的乐。

    这样的快乐就像苦尽甘来中的那一丝回甘,跟这甘甜相比俗世的物质享受就变得索然回味。

    修行,修的不过是不受苦难困扰,克制自己的欲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现代当隐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nk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