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2018-72
费孝通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久闻《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大名,很早去年(还是前年)就把这本书借来了,但直到现在才读它,惭愧!
这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何谓社会学?我原先的理解就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科学。李银河也算是社会学家,她专门研究社会的性问题。我以前看过的那本很出名的美国人写日本社会的《菊与刀》,应该也是社会学著作吧。我的理解应该是很粗浅的。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论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说它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左右,是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一门。他说:“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我的理解是,社会学是一个很笼统的学科,原来包含了很多个学科在里面,例如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后来政治学、经济学独立出去之后,还有不少尚未成熟的社会科学包含在内。总之,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
费孝通这本《乡土中国》研究的是传统中国社会现象的作品,是他于1940年代写成的,共14篇文章。
《乡土本色》一篇应该是全书的领起,他用一个“土”字概括乡土本色。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确实,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农村人口应该占了绝大部分,所以称之为“乡土中国”是恰当的。乡土中国的特点就是农业社会的特点,因为要依靠泥土生活,所以流动性差,村落与村落之间孤立而隔膜,乡村生活富于地方性,村落内部是个彼此熟悉的社会。
尽管我从小生活在城市,但从多方面的途径都能了解到这些特点,甚至自己身上也有这些特点。例如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我也有,在一个地方住惯了就不想搬走,因为这里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人。以前在我家帮忙的钟点工提到她所在的湛江农村与邻村打架的事情,这应该就是反应了村与村之间孤立与隔膜,甚至对立的特点。在一条村里,有很多人都是亲戚,彼此的家庭情况都非常熟悉了解,是一个人情味很足的社会。逢年过节,互相百年,彼此串门,气氛热烈。这是城市不能比的。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论文中,作者认为乡下人是不太需要文字的。因为农村里的人大多是面对面交流,声音、表情、动作就足够传情达意了,况且在亲密社团中,有很多彼此心领神会的共同语言,所以不需要文字这种不完善的工具。而且,在乡下,他们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已经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这个特点我也有所生活体验。我与自己的邻居认识了很多年,彼此熟悉,但很多人的名字我只会读其音,不知其写法,对一些叔叔阿姨,则是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大名,只叫什么叔,什么姨。有什么事情,只要互相打个招呼就可以了,根本用不到文字。
在《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三文中,作者比较了西洋和中国的社会结构。西洋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像一捆捆的柴一样,人与人之间界限分明,权利和义务很清楚。中国是差序格局,像以自我为中心的涟漪一样,人与人之间界限模糊,公私不清。西洋的团体格局决定了他们的道德体系是团体超越个人,团体之下人人平等,互相尊重权利。中国的差序格局,决定了我们的道德体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据对象与自己关系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西洋社会的家,功能主要是生育,是临时性的,主轴是夫妻。中国社会的家,除了生育,还兼具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是长期的,主轴是父子、婆媳,夫妻间的感情很淡漠。
理解了中国人的差序格局,就可以明白很多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国人很自私,喜欢占公家的便宜,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圈子的中心,他们可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这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逐步往外推的思想是相通的。中国人对人的道德要求是根据亲疏远近而不同的,经常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昨天听《四世同堂》,齐大爷对二孙与媳妇太过亲密心生不满,认为很不像样子,我觉得他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的家族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特点,夫妻之间的关系被放在了一个很次要的位置。
《礼治秩序》《无讼》两文主要写中国的社会制度。我们常说西方是“法治社会”,中国是“人治社会”。但费孝通认为中国应该是“礼治社会”,是靠传统的行为规范来治理社会的。礼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使人服从。因此乡村解决纷争的方法就是教育。
这让我想起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所在的鲁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礼治社会。祥林嫂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只能被嫌弃,被贩卖,被嘲笑,连她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不洁的,这就是礼教的力量。这种封建礼教是能害死人的。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讲的是社会的权力问题。偏重于社会冲突的是横暴权力,偏重于社会合作的是同意权力,乡土中国的权力更多是教化性的权力,所以不如说是长老权力。即年长的人有权利与义务去教化年幼的人,这样的权力既不是民主的,也不是专制的。
这应该与乡土社会的稳定性有关,年长的人凭着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居高临下地教育后辈。但在现代社会里,经验已经不重要了,所以老年人的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
《血缘与地缘》提到,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社会以血缘为主要联系。但现代社会,特别是农村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契约关系来相处。购物、装修等事情都要彼此先约定得清清楚楚,帐要算得明明白白,避免产生纠纷。如果是在血缘关系社会中,则是“谈钱伤感情”。
《名实的分离》提到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即时势造英雄的意思,在社会变革的时候,英雄就拥有了一呼百应的力量,但这也导致了名与实的分离。作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确实,时势使曹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拥有了时势权力,但为了让自己的权力合法化,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是维护天子的权威,实则是自己控制住权,说的跟做的是背道而驰的。
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讲的是乡土社会的人是靠欲望去做事的,但又符合人类繁衍生存的需要。
总的来说,这本书有点难度,我还不能完全读懂,只能大致理解。而且《乡土中国》与作者其他作品合订在一起,实在太厚了,我只能分开阅读了。
2018-10-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