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做的日常可能是别人眼中的不同寻常。这种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带有评价的观察所造成的。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事物的时候,已经给它做了评价,定好了标签。用这种态度去观察事物的结果,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和定义了的东西,而忽视掉那些看不到但事实存在的东西。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按时出现在桌子上的晚餐,没有昨天菜品丰富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嘟囔一句,今天怎么这么凑合,却没有发现垃圾桶里多了一个创可贴。事实上,家人手受伤了还在坚持做饭,却没有被看到。当然,有的人会发现异常,然后询问原因,得知情况之后嘘寒问暖。
相比之下,后者可能更受欢迎,更容易沟通交流。因为后者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先入为主的评价。
我想到《非暴力沟通》中老克说的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你我皆凡人,显然评论他人是人性和本能。
比如说,我最近迷上了禅绕画,经常坐下去不起来,一画就是半天。家里人表示不理解,你画这个有什么用?再画还得去配眼镜,太费眼睛,太费水笔,太费凳子了。
我问家人:
“那如果我去跳广场舞,是不是就显得正常一些?”
“对呀。一坐那么长时间,关键这也不是啥正经画,画也画不出个名堂,你也没那个细胞,别浪费时间......”
看着对面一张一合的嘴唇,我有一种深深的窒息感。
为什么不问一问,我为什么要画禅绕画?
为什么不问一问我为什么沉迷其中?
为什么对我有那么多的不和否定?
因为,对方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而战,至于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面对这样的语言暴力,应该怎么做呢?
大声而平静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需要。
你自己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况且你说了对方还有一种可能,根本就没听进去。但说出来是主动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样就打破了完全一言堂的局面,为自己争取了交流的机会。至于结果取决于双方后续的沟通交流。若是不沟通肯定是没有结果和改观的。
因此,对于生活中那些总能令人产生痛苦,不安的词汇和语句,属于语言暴力。不论性别,都要产生警觉和批判意识。
引用卢森堡博士的话说:“如果我们只想改变他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并不表示事实应该如此的。
生活中的不同寻常也并不代表事实不该如此。
用心,不带评判地去观察,并分辨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