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5行为方式回顾:

D5行为方式回顾:

作者: 次第生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5-15 18:41 被阅读0次

    P98

    行为方式回顾:

    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整个反推过程如下所示。

    —[行为]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感受]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想法]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见闻]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1。关注你的行为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反推自己的行为原因呢?显然,如果你时刻不停地回顾自己的行为,寻找其中潜藏的动机和目的,恐怕永远也无法完成对话了,因为你会陷入分析瘫痪无法自拔。

    实际上,你根本不必一直这样做。如果你学会关注(如第4章所述),意

    识到自己正在采用沉默或暴力的方式应对对方,就能及时停止错误行为,寻找解决办法。

    但是,光留意问题还不够,你必须诚实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果你告诉自己暴力应对是因为“对方咎由自取”,那你肯定不会考虑改变这种做法,如果你的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是他们先招惹我的”,或是认为己的举动很合理,你也不会产生改变问题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你非但不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错误之处,反而会积极地为这种行为寻找借口。

    因此,当错误的想法迫使你采取沉默或暴力应对方式时,你应当停下脚步。想想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行为的。比如,如果《60分钟》节目把你的行为拍摄下来在电视上播放,别人会怎么看你的表现?

    对关键对话高手来说,他们不但善于关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陷入错误的应对方式,而且会积极主动地承认这一点。他们绝不会沉迷于自我怀疑的泥潭,而是努力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行为。因此,当他们意识到对话陷入僵局时,他会马上审视自己的行为原因

    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

    在回顾自己的行为原因时,对话高手会马上从审视错误行为转移到探素潜在感受。乍一看这个做法很简单,你对自己说:“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感觉很愤怒:”瞧,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

    其实不然,发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要比你想象的难得多。实际上,很多人根本对情绪一无所知。当你询问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只会用“糟糕”“生气”或“害怕”等字眼形容。如果这些表达做出了准确的描述还好,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这样。例如,人们说自己感到气愤,可实际上他们的真正感受是尴尬外加几分诧异;遇到侵犯时人们说自己感到伤心难过,可实际上他们感受到的是受到羞辱和欺骗。

    有人说生活又不是单词比赛,搞那么多不同的表达有用吗?这样想可就大特错了,因为准确表达的确非常有用。了解真实感受可以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比如,如果你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尴尬和诧异,而不是简单的“气愤”,这样肯定能更好地理解你在脑中形成了怎样的主观臆断。

    那么你呢?在出现强烈情绪时,你会停下来首先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是使用丰富的词汇,还是用模棱两可的“心烦”或“恼怒”来描述感受呢?其次,你会开诚布公地和他人谈论你的感受吗?你愿意和好友谈论心中的问题吗?最后,在这样做时,你使用的描述词汇是否真实确呢?

    毫无疑问,了解自己的感受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学会用更准确的词汇来形容情绪感受。

    3。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

    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确定真实感受之后,你应当停下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感受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你主观臆断的想法是否正确?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感受源自想法,而想法是我们的大脑进行思维的产物。

    要想控制自己的感受,第一步是破除这样一个错误观点,即我们产生的是唯一正确的感受。这是最难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质疑感受,我们才能做到质疑想法。我们拒绝相信不假思索的想法是正确的想法,并敢于质疑自己的情绪(情绪是真实的)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想法可能只是对事实诸多判断中的一种)是否准确。

    例如,玛利亚的想法中有何事实?她看到路易独自完成了演示汇报,听到老板和路易单独讨论项目创意,这些便是玛利亚出现最终行为的源头。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有时候,无法质疑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你把它当作不可改变的事实。在形成想法的转瞬之间,由于对这个过程太过关注,你会误以为自己的想法便是事实情况。虽然看起来和事实差不多,但想法毕竟不是事实,这样做等于混淆了主观结论和客观条件。例如,为探索想法背后的事实,玛利亚可能会说:“路易就是个大男子主义白痴,这就是事实,不信你去问问大家他是怎么对待我的!”

    “大男子主义白痴”显然并非事实,它只是玛利亚根据自己的见闻主观臆断的想法,而这些所见所闻其实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前所述,对于玛利亚和路易的互动事实,每个人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说,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观察者的想法却是千变万化的。

    4。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

    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要想区分两者,我们必须分析感受的真正源头。你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来测试想法是否准确:我所说的事实有没有可以看到或听到的东西作为依据?它是不是确实出现过的行为?

    例如,在玛利亚的案例中,实际上路易“完成了95%的演示,几乎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是准确、客观和不容置疑的,是每个与会者观察到的相同的事实。但是,玛利亚所说的“他不信任我”只是一个判断,并非事实情况:这句话只能说明她的看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因此,判断是充满主观性的,它不能代替客观事实。

    通过关注那些“过激”措辞来审视自己的想法。为避免混淆想法和事实,留心过激的措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在评估事实时你会说:“她朝我瞪”或是“他挖苦我”。在这里,“瞪眼”和“挖苦”就属于“过激”措辞。因为它们带有判断和归因的性质,会直接引发强烈的情绪。显然,这措辞只是你的想法而非事实。实际上,“她紧闭眼睛,一言不发”和“她朝我瞪眼”完全不同。在玛利亚的案例中,她认为路易喜欢自我表现,不尊重她的感受,但如果关注路易的行为的话(他不停讲述,和老板一对一沟通,我们会发现这些事实会让人们做出各种解读。例如,路易这样做或许是因为紧张、过于专注或是缺乏自信。

    ………凯西的关键对话经历……………

    我的第一任丈夫是个虐待狂,很不率,我们的三个孩子就是在这种极端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虽然孩子们没有看到我遭受身体上的虐待,但我经历的情绪和精神虐待却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唐灭的印象。

    经过16年的挣扎和8次离家出走,我终于获得了自由。虽然身体上的伤口容易愈合,但这种虐待给我和孩子们造成的长期精神影响至今都无法消除。

    在出现激烈情绪时,我会陷入沉默或是故意挖苦对方。由于多年深受不健康对话的影响,我的孩子们(已成年)也开始表现出他们在童年时代看到的误行为方式。他们非常不尊重人,希望我在对话中继续以前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通过学习和使用关健对话和关键冲突技巧,我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但能控制

    那会我故态复萌的错误想法,而且可以在日常对话和决策中减少压力,不能获得信心。

    最近,我开始利用这些技巧和女儿进行交流,希望增强她在对话中的安全感受,由于濫用毒品,我的女儿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在以前的对话中,每当她表现她父亲的火爆气时,我都会陷入沉默。但是现在,我想帮助她重新获得自己的能力,以便有一天孩子能再次回到她的怀抱。

    我的目标是成为女儿的朋友,和她真诚坦率地交流,而不是让她感觉受到。通过观察身体语言,我不断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她说出内心的想法。当她表现出受挫感时,我会马上停下来,告诉她我永远会支持她。

    在对话中,我经常使用这样的对比表达:“我知道这样做很难。我不想让

    生气,只想确认我们能充分考虑要面对的每一件事情。”接下来,我会询问能否和她讨论棘手的话题。如果她愿意,我们就继续;如果不愿意,我会向她道散,然后问她下次什么时候再做交流。

    我发现,试探性陈述也非常有效。现在,我不会说:“你是在生我的气吗?我做错了什么?”而是,“我觉得你好像对我有些不满意,是不是我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这样一来,她就能敞开心扉和我讨论问题了。

    过去,每次和女儿见面的头几分钟很难挨,气氛非常压抑。我必须不停地和以前要么沉默要么爱挖苦对方的错误行为做斗争。我很害怕开口,因为无论我说什么,总是会让女儿生气。

    现在,我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重新构思脑中的想法了,彻底改变了

    认为无法和女儿进行关键对话的心理。我能够自信地和她探讨问题,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目的是好的,知道她自己也想振作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交谈了,而且每次交谈结束时女儿也不再发脾气了。这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奇妙变化,它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小结—控制想法————————————

    如果强烈情绪让你在对话中陷入沉默或暴力,试试下面的方法。

    行为方式回顾:

    关注你的行为表现如果发现自已正在远离对话,问间自己在做什么

    ——我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应对方式?

    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学会准确识别行为背后的情绪。

    ——导致这种行为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学会质疑你的结论,寻找感受背后其他的可能解释。——造成这种情绪出现的想法是什么?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回到事实本身,放弃绝对表达,区别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

    ——形成这种想法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注意似是而非的“小聪明”式想法。尤其是受害者想法、大反派想法和无助者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5行为方式回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dc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