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日更计划每天写1000字
《清夜无尘》:浓墨书写家族事,饱含赤子乡土情

《清夜无尘》:浓墨书写家族事,饱含赤子乡土情

作者: 简远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20:06 被阅读0次

    从我的家乡,走出了不少能人名人,后来大都成为行业翘楚,他们或是战斗英雄,或是千万富翁,或是政界要人,或是能工巧匠……他们,都在为古老的乡村增辉添彩。而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就是如今的洛阳日报社副社长、作家贾海修先生,他已有四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玉色瑗姿》、散文集《抱朴守拙》、《落英缤纷》、纪实散文《清夜无尘》。他是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首届“四个一批”人才。

    拿到《清夜无尘》(2020年1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后,我几乎是在两三天内一口气读完的。虽然写的是他家族的事情,但因为是同乡同村,相距不远,又差不多同时代,太多的相似勾起我太多的回忆,但也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新奇、太多的真情,引发我太多的震惊、太多的佩服与太多的感动!

    他的所知所见所经所感,让我大长见识!也从中看到了作者浓浓的亲情观念,重重的思乡情结——这些深到骨子里的乡土情怀。并深深体悟到作者的真性情、真趣味、真奋斗和真妙笔!

    一、浓浓的大家族亲情

    《清夜无尘》分为两部分,上部“筑梦时空”,写太师椅院的贾史家事。下部“君子陶陶”,写平淡光阴的思想火花。

    作者笔下位于太师椅院的贾家,显然是一大家族。祖父祖母育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往下又添二十三个孙子,六个孙女,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三十五口,核心就是祖父。这样的家庭在那个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恐怕有许多,但因为儿子众多,又都聚集在一起住的(即使分家也都在一处),恐怕真不多。于是自然就衍生出许多事情,当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大熔炉。

    1、团结一心干“大事”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然少不了家里地里的各种活儿。书中作者记述了自己跟家人一起割草、沤粪、出粪、喂猪、卖猪、纺线织布(参与纺过线)、开山炸石、沟底拉石头、抹(mā)窑顶造平房、烧砖、制水泥板、盖房子、祖母下葬……等一系列事情的细节,印象之深,记录之细,让人震惊!更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日常的勤苦劳作和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积极努力!

    干活儿虽然劳累,却也磨练心智,凝聚家族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大事”上,比如:炸石拉石头、烧砖、制水泥板、盖房、婚丧嫁娶等,都是团结一心,倾力而为。作者在书中写道:

    “这是贾家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在盖房子,娶媳妇,葬老人三件事上,贾家倾‘巢’出动,不遗余力,善始善终。大伯家盖房子,大伯家的六个兄弟,还有姑父,一齐上阵,抻钢丝的,搅水泥的,洇砖搬砖的,砌砖垒墙的,有条不紊,热火朝天。”

    “兄弟是什么?真正的兄弟,是一人有难,众兄支援;是有人遭困,众弟援手。

    因为这是用亲情连接起来的缘,是用筋血关联起来的情,这无关性别,无关年龄,更无关贫富。”

    这些都让人感受到来自大家族的齐心协力、冲天豪气和干劲!这,就是家族精神,家族力量!

    2、摩擦难掩血缘情

    这种大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能忘却亲情?虽然难免有一些摩擦,有一些矛盾,但大家都通情达理,分家时又和谐相让,作者也不隐藏过错并真诚致歉。而且在后来的日子里,又都互相帮衬,互相照顾,集体为85岁的母亲庆生,又送走数位亲人,并为他们写下数篇感人文章来纪念,这都是“不忘本不忘根”、怀有浓浓亲情的体现!就像堂弟兴旗写的,“人生苦短,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唯有亲情才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永恒主题。”

    而在本书扉页的空白处,勘盖了一枚红色的印章,上面几个小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们”。一章见情深!

    3、勤苦奋斗多精英

    在这种家族氛围中,大家都勤苦奋斗,拼搏上进,除了作者外,还出了五婶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出了堂姐这样的医生兼县人大代表,出了聪明能干的兄弟们……在各行各业的战线上,都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4、孝悌传承家族风

    《左传》中有“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意思是:父亲慈爱孩子孝顺,兄长关爱弟弟尊敬,丈夫和气妻子温柔,婆母宽仁媳妇顺从,这就是礼。

    贾家的孝悌之风深深影响着子女们、媳妇们。在父母晚年及最后的日子里,他们倾力尽孝,妹妹爱红伺候父亲三年,媳妇又特别知冷知热,体贴能干,《父亲逝去之痛》《如此媳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无疑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好的家风教育就来自于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

    二、赤子般的乡土情结

    1、难忘故乡土

    故乡,生于斯而长于斯的地方,所有的人都会对她终身难忘。

    就像作者在其中一篇文章《我的乡愁》中写道:“眨眼已届知天命之年,我的最大变化是,每到周末总想回趟老家,为什么要回老家,还真没有仔细想过。”

    老家,确实留有太多的东西,是记忆,是青春,是根基,是亲情,是欢乐,是童真,是温暖……一句话,是自己的历史。

    重回故乡,甚至花大半天时间翻山越岭重走故乡路,就是在找寻过去的足迹,重温儿时的记忆。这其实就像一首歌里唱的: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我们在故乡缠绵徜徉,是为了为以后寻找动力和方向。

    2、关心家乡事

    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不止于浓墨书写家族事,他更关注故乡今日的变化和发展。在村子的微信群里,他经常发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发展致富的文章和图片,还有去过的一些地方一旦有可借鉴的东西,都赶紧拍照上传,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这就不单单是文人的思乡情结了,他对故乡更有赤子般地热诚和共绘蓝图的行动!

    3、尤喜归田园

    出身农村的人,对土地有天生的热爱。作者特别喜欢的境界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欢苏轼的“且陶陶,乐尽天真……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虽然不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但对土地的热爱,并不能因工作和地域而受到阻碍。在《诉衷情》里,作者住到了伊河畔的河景房,兴致勃勃地在水中露出的滩涂地里种菜,最后有了收获而喜不自禁。后来,又在其他地方找到一片闲地,亲耕亲种,体验“泥巴沾满裤腿”的老农生活。这种真性情,真趣味,才是“深得生活之乐”的人啊!

    三、故乡滋养出如今的“我”

    从一名中学教师到公务员到新闻工作者再到现在的副社长,作者“我”取得了丰硕的人生成果。是什么让他不断进取呢?

    是故乡,还有他自身的悟性。

    大家族的氛围,多种劳动的实践,穷困生活的磨砺,父母的关爱和言传身教……诸多因素的合力,使作者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优秀品格,正是这些品格使他一路高歌猛进,积极开拓。

    1、历穷困,知勤奋

    高中时刻苦勤奋,每周从家里带馍和咸菜,最后馍上都生了白醭也不舍得扔掉……大学假期时,因为把卖猪的钱丢了,“晚上一人在学校的东操场双杠旁,仰望夜空,倚杆掉泪。我恨自己笨蛋,也恨自己无能……上大学,我省吃俭用,决不再张嘴要一分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知勤奋,正所谓“寒门出贵子”,刻苦一定源自于强大的内心动力。

    2、有头脑,善经营

    作者在《经营是什么》一文中写道: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干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人能干成,有的人干不成;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事倍功半;有的人扶摇直上,有的人每况愈下。之所以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原因有很多,关键一条,在于你是否会经营。”

    “抓住当下,谋划长远,才算是懂点经营的人。”

    从作者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就是一个有头脑懂经营的人。在哪个行业,都能做得出类拔萃,又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更高的适合发展的平台。

    3、孝为先,诚交朋

    作者对父母至孝,对兄弟至爱,对朋友至诚,在《真诚会传染》一文中写道:

    “听到朋友进步,我们都由衷地为她高兴,这才是真朋友。我和Y结识这么多年,友情这么真诚,这么纯粹,我想这才是我们能成为真正朋友的原因。”

    只有真诚,才能广交朋友,交到真朋友。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洛阳理工学院教授李焕有写的序、著名画家王绣特意为此书作的画,还有众多名人名家参与其中助阵,可见作者人缘之好,人品之贵。

    4、勤笔耕,步不停

    曹操《龟虽寿》中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以家乡牙庄村为依托,笔耕不辍,近几年间,先后创作出多部作品,不仅是对乡愁乡思的一种释放和抒怀,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和梦圆。写作不停,追梦不止!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一本好书,就是心中的“那张琴,那壶酒,那溪云”!

    我们衷心祝愿和期待作者有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问世,以慰父老乡亲,以飨众多读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夜无尘》:浓墨书写家族事,饱含赤子乡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eq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