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陷在“情绪茧房”里,按照自以为是的“逻辑”去思考,甚至做出自己都不可思议的事情。”
01
—
如果以前有人这样说我:“你可真傻,你看你干的这糟心事!”
我可能当场就会反击:“你有多聪明?你又能好到哪去?”
然后,双方就会围绕着“傻与不傻”相互吵闹起来。
但现在我学乖了,但凡听到这种带着明显情绪的“攻击言语”,我会保持冷静:“请问,在这件事情上我做了什么,你能说说看吗?”
然后仔细倾听,接下来对方是否会提供有效的信息,还是继续围绕着情绪做文章。
如果对方提供的信息与具体事实不符,我会马上纠正他,并说出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如果对方还是很情绪化地“攻击”我,那行,我就闭上我的嘴,没必要再作过多的解释,沟通也到此结束。
02
—
反过来也一样。
有时候,我的下属只是对我提出了工作安排中不同的意见,但在我听来,好像就是在”质疑“我的管理能力。
然后,我就会火冒三丈,甚至会指责对方:“你是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
其实,这根本不是基于事实,而是我受不了别人对我指指点点,情绪上的一种发泄而已。
所以,我给自己的告诫是:在听到让自己不舒服的意见,尽量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回到现实问题上,并能从多个渠道来了解信息,以及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对方的建议。
了解到的信息越多、越全面,思考的角度越多、越深入,我也就会越理性。
03
—
我们现在的社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事实传播会弱于情绪传播。
比如,运动APP Keep一直在针对核心用户推出各种专业产品,但都没激起多大的水花。
反而只以39块钱的奖牌,轻轻松松收获了5个亿:好看不贵,又能发朋友圈,还能证明自己努力健身过。
又比如,ChatGPT一出现,网上就有很多文章宣扬,一个人再怎么勤奋努力,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把自己榨干也就24小时一天。
这在不吃不喝、全年无休的人工智能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理解了这个道理,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
某些掌握新媒体话语权的人,可能会利用这方面的套路,在你周围制造出一个“情绪茧房”,
让你身陷在他们给你创造的封闭世界里,按照他们给你设定的“逻辑”去思考和行事。
所以,虽然身处在一个信息极度透明的时代,也一定要小心了,我们似乎什么都能“看见”,但就是什么都“看不见”。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当你遇到一个胡搅蛮缠的人,想想你们之间面对的事实是什么,如果对方只是想吵架,那就千万不要搭理他。
同理,当你听到不舒服的意见,也尽量要压制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回到现实问题上,想想对方为什么会给你提意见,让自己理性而淡定。
而这些的背后,其实都是人性:我们总是无意识地防止别人对自己否定,哪怕背后只是一丁点的情绪煽动。
所以,我们是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的,而情绪根本就不是事实。
而最糟糕的,就是自己身陷在“情绪茧房”里,按照自以为是的“逻辑”去思考,甚至做出自己都不可思议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