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当下学校的流行话题。意思是在学校管理当中,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通过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但是,学校里也常常出现另外一种情形,就是教师对搭建的平台似乎不感兴趣,不愿意站上去,不愿意展示自己,这又是为何?
县教研部门今年要进行全员同职称赛教,这件工作已经停了好几年,现在又恢复了。课堂就是教师的阵地,通过赛教,可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提供了向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科中的优秀教师可以脱颖而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赛教取得的成绩在职称评审中占有重要比例,也是教师评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主要依据,这些都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学校首先安排先在教研组组内进行竞赛,因为全员参加,谁也躲不过。但是,推荐参加校级赛教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基本上都是新教师和初级教师给推荐上来了,用教务主任的话来说,就是“欺生”,多数教师对此不感兴趣,推来让去,最后只有新手上台了。县级赛教,因为各职按比例推荐教师,这时候中高级这一类就成了问题,没有教师主动报名参加。
分析原因,害怕麻烦,不愿意为工作之外的事情费心,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到了中高级职称评选之后就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高原现象,人过中年就少了份进取心。我想,这些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如果现在有上台演出的机会,却不愿意参加,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样的类比虽然不一定合适,但是道理总是差不多的。课堂就是教师的舞台,一节节的课堂构成教师生命最重要的内容,课堂也是需要锤炼的,学生是直接参与者,对课堂有切身感受,他们的意见不可不听。但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得到科学指导,这样同行或者专门教研人员的观摩观课议课就成为重要的形式。所谓“旁观者清”正是这个道理。道理并不复杂,问题是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之外的多出来的那几个人总是充满警惕,本能的予以排斥。
教师的常规课堂是封闭的,课堂就是授课者自己和学生的小天地,时间久了,便会游刃有余,自由自在,我的课堂我做主。赛教课、研讨课之类的课堂却是开放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私密要被别人窥见,心里总是不大情愿,更何况听课之后还有议课,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解剖,当下的评课文化虽然是肯定多多,问题略谈,但是这样的解剖也让人心存恐惧。很多老师课堂很精彩,但就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而是自享其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教师是否经常相互听课,是否愿意展示自己的课堂,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先前在另一所学校工作过,上级分配的赛教名额总是不够,原因是教师争先恐后要求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赛教活动,正如我们所期望的,教师意识到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是自己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这所学校上上下下都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学校考核、评优、干部培养首先关注的就是教学能力,即便是班子成员,除了管理工作,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负责,甚至要走到教师前面,长久以来,学校便形成了这样的文化氛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研究活动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教师安身立命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教学能力,除了平时的工作之外,赛教就成为重要的展示机会,所以就要努力争取。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就需要对我们的教研文化进行反思,我们是否做到了崇尚能力,崇尚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得到关注与肯定?开放的、积极的教研文化是否形成?等等。
平台搭好了,教师却不愿意站上去,最终还是管理问题。
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7日第6版。
雒宏军
言说抵抗沉默
喜欢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