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群里有妈妈问:
请教一下大家,女儿一年级,和老师沟通了解到孩子做事磨蹭,做题粗心,上课不够专心,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磨蹭?想想,我家娃虽然是学龄前孩子,连幼儿园都还没上,但有一个磨蹭习惯也让我很不耐烦——晚上睡觉之前能拖拉到让人抓狂!
一会要看书,一会要在床上跳,一会要喝水,一会要爬起来看看爸爸在干什么,就算躺下去,也要翻滚半个到一个小时。我每次都心里在抓狂:等你三岁,丢你到小床自己睡自己睡自己睡……
照我以往的认识,肯定是自责:都怪我自己,没有给她建立好的睡前程序。
这次看到群里妈妈的问题,我又想多了一些:磨蹭这个这么普遍的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否有解呢?
如果有解,我就提前做好准备。如果无解,知道了起码自己淡定不焦虑。
于是,我去学习『磨蹭』——又名『拖拉』这门“学问”,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还是来定义“磨蹭”这个词。
磨蹭:行动迟缓;做事拖拉。
拖拉:办事迟缓,不抓紧完成。
——汉典(zdic.net)
dilatory,adj. 拖拉的;缓慢的,不慌不忙的 di-=分散,散开,lat-=take,拿,携带;因此这个词表示带到各个方向的,即四散的,没方向的,引申为“拖拉,缓慢”,那如果感情色彩变为褒义,就是“不慌不忙的”。
——词根词缀记忆字典(dicts.cn)
从定义中知道,磨蹭是一种做事状态——缓慢,感情色彩:贬义。它的褒义同义词是“不慌不忙”。
在家长的描述里,目前还没发现有赞扬孩子不慌不忙的,都是嫌弃自家孩子磨蹭、拖拉的。
换个词来描述:是效率不同步。
先来看学龄前小小孩的拖拉特点。
学龄前——我们的节奏不一样
大人想要的:
-
孩子一次把事情做完,中间别停,比如吃饭就吃饭,别边吃边玩。
-
孩子做事情快,比如怎么半个小时了还没吃完饭?
-
事情要做对、做好,吃个饭弄得桌上地上到处都是!
小孩子的世界:
-
这个青菜是这种颜色的耶~ 我先用舌头舔舔好不好吃~ 软软滑滑的,有牛奶的味道~
-
东西要掉下去了,稳住!要侧一下头才能吃到。
-
哎呀,捏起来的感觉好爽~~
发现了!小小孩在体会食物本身的特点,在协调大脑、手臂和嘴巴,在探索食物除了之外的其他特点。
所有这些探索和练习,都需要时间。
于是,他们就都是急性子爸妈眼中的“淡定哥”、“淡定姐”了。
1、学龄前小孩子的发展特点
好奇心强,容易分心。
对未来没有预期,活在当下。
小小孩的执行能力还不到,想快也快不了。
1. 好奇心强,容易分心。
不少父母应该有过这种经验,带娃外出,要一直回答娃随机问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女儿就算坐车,也会透过车窗一直问问问。
这就是学龄前小孩学习的过程,对身边的一切都好奇,用听视味触嗅五感来认识可以接触到的事物。
大人容易有两套标准,当你希望孩子学习探索时,就很欣赏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但当自己赶时间时,这一切就变成了小孩的磨蹭、拖拉。
2. 对未来没有预期,活在当下。
大人能够预见到事情对未来的影响。比如孩子还没吃完饭,父母脑里就会开始放电影:一会出门要晚了,赶不上校车要自己接送了,送完人我再上班就迟到了,于是开始催催催。
但孩子是最活在当下的,他们没有体会过后果,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当下父母会这么要求的。他们体会到的只是父母当下紧张、焦虑的情绪,父母在试图控制他们,这都是他们不喜欢的。于是他们会逃避,会反抗。
3. 小小孩的执行能力还不到,想快也快不了啊。
执行能力是一种大脑根据目标,抵抗干扰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看这么一组数据:
6-18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才刚刚开始发展执行能力,并且有了自我控制的意识。成人对婴儿的协助,以及及时反馈是最重要的。
18-36个月:在这个年龄段,孩子语言能力开始快速发展,帮助他们表达想法、做计划,并试图理解一些复杂的规则。
3-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发展迅速。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不再依靠成人的规定,并且提高“抑制能力”,可以抵抗外界干扰、管理好自己的执行能力。

一句话:孩子的执行能力远远达不到大人的标准,所以家长如果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那他的效率是怎么样也不可能符合要求的。
而如果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家长在旁边唠叨,这种干扰也会影响孩子处理信息的哦~
好了,这些是理解层面的分析。懂孩子,你带孩子才能更轻松。
接下来是方法,毕竟再理解,我们也是要解决问题的。
2、牵着蜗牛慢慢走
针对孩子容易分心,只能家长温柔提醒了。
但要让孩子对家长的提醒上心,就要打破孩子对未来没有预期的局,可以有2个方法:
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抽象概念。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而针对孩子的能力跟不上,需要父母的耐心:
- 帮孩子拆解任务。
接下来一条条分析:
1. 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抽象概念
孩子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具象思维的,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特别是时间。
孩子可以通过一天的日常生活、白昼的变化来初步感知时间,因为这是他们看得到的。比如,断夜奶的那段时间,我每晚跟娃重复:天黑了,所有灯都关了的时候,就没有奶奶吃了。而现在娃会说:天黑了妈妈就下班回家了。
要弄清早中午的时间序列,要到五六岁。
要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则要到七岁左右。
所以要把时间具体化,有2个小tips和1个大方法分享给大家:
顺便分享娃很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奇先生妙小姐》。就把抽象的性格特征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行为具体化了
- 1st tip:使用顺序类的条理词——首先、其次、最后 / 第一、第二 / 首先、然后。
例如:先洗澡,再看书;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看完一集动画后去吃饭。
条理词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很重要的词汇,最好早早引入,这也是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
- 2nd tip:使用计时小工具——厨房计时钟、5分钟沙漏、挂钟指针、数10下等。

我家娃用过:ipad设倒计时、设2分钟闹钟、挂钟上的指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数8/10声、读完2本书就睡觉。
特别是数数,基本到第6、7下她就会自觉停止,玩耍、洗澡都是如此,因为有了心理预期。
这些用起来的时候,娃都很开心,好像在跟她玩。我娃有时候跟我讨价还价数20声之类的,很好玩。
注意这个时间结束的尽头,既有小小孩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例如停止玩耍去睡觉,也要有开心的事情——例如妈妈完成工作来陪你玩。不要让孩子觉得时间流逝是坏事,尝试让孩子和时间做朋友(作为大人,我也在学习跟时间做朋友)。
上面这些是平时注意一下,立刻就可以用起来的小技巧,而且什么场合都能用一用。
下面这个就要花心思了:
- 大方法——日程表
日程表,可以让大人和小孩了解这段时间要做哪些事。像入睡程序就是一个小的日程表。
使用日程表有两个好处:
-
针对娃对未来没有预期的特别,小小的日程表具体的呈现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且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很直观。
-
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小孩子不喜欢“中断”的感觉,因日程表的打断会让他们明白:这是“程序”,而不是父母在跟他们作对,不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 强迫他们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日程表的格式网上有很多,有趣又好玩,大家可以搜索来做参考。
像《孩子时间管理差,做事拖拉?试试这招!丨歪果玩学》里面的很多图我都觉得很赞,决定选一些用起来。
应用上我给4个小tips:
-
日程表制作,要跟孩子一起完成。参与过的事情,娃会更有兴趣。小小娃还不会写字,可以贴贴纸、画画,只要能表示出来就好了。
-
任务切换之前,预留缓冲时间。指着日程表让娃看清楚,然后坚定地说:还有5分钟玩耍就结束了,要进入下一环节了。切换时也要果断,让娃知道:照程序做事,是认真的。
-
有一个结束任务的动作,或者是打钩,或者是贴贴纸,这是一个小小的仪式感,也更有趣。
-
小小心机,把希望娃养成的习惯自然地加在程序表里,哈哈~
有些父母自身比较随性,会抗拒日程表这种形式。
2017年我的一个特别大的体会是——自律的人才能更自由。
这一点,在后面也会说到。
日程表还可以治愈成人的一个毛病哦,叫拖延症(扎心吗)~
2.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首先要区分『自然结果』和『逻辑后果』。
像前面说过,父母可以预想出来错过校车导致的后果,这是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实际发生的,当孩子错过校车,到达幼儿园被老师批评,这就是她要体验的自然后果。当孩子晚了洗澡,导致睡前能看的书从3本变成1本了,这也是她要体验的自然后果。(前提是娃喜欢看书,如果这个结果受伤的是父母,请继续往下看)
当孩子体验过后果之后,在情绪上受过刺激,大人再来共情安抚小孩: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了,真令人伤心。我们下次出门的时候,当妈妈提醒要穿鞋时,如果你马上行动,我们就不会再迟到了。
一定要强调是他之前的行为导致这样的结果。
如果家长不舍得娃承受这些后果,就会开始包办了,这样孩子从来就不用自己紧张,提升效率不是自己的需求,那么学龄后的磨蹭、拖拉就很难避免了。
3. 帮孩子拆解任务
小小孩的执行力不行,家长需要帮孩子拆解任务,用最小的控制单位来工作。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动作颗粒度』,例如穿上衣,再穿裤子的颗粒度就比穿衣服的颗粒度要小。颗粒度的大小随着孩子的年龄、能力提升而增大。
换句话说:照顾小孩的能力,循序渐进。
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例如准备出门这个目标,拆解开来就是:首先穿鞋子,然后背书包,接着拉好妈妈的手,最后一起出门。(这里还用上了顺序条理词哦~)
3. 如果影响了家长的节奏,请提前预留时间
上面这些都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适应孩子的能力和特点做的。
但其实父母受不了的是孩子的慢节奏影响了自己节奏。像是孩子坐校车晚了,自己就要送他去幼儿园,自己就会迟到……
如果影响了家长的节奏,请提前预留时间 提前预留时间 提前预留时间。
理解“淡定哥”、“淡定姐”的发展需求后,我们掌握了他“磨蹭”的时间规律,然后提前计划,提前预留出这些时间给孩子。
这就意味着要更早起床,更意味着要早睡。任何事情都是有取舍的,成人应该明白。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自律的人更自由,因为如果随性,就相当于没有计划性和条理性。大人没有节奏,小孩更容易没有节奏,小孩子是被身边的大人潜移默化影响的。
当孩子随大人一样没有计划没有节奏了,大人却来抱怨孩子磨蹭,你觉得对孩子来说,公平吗?
这就是针对学龄前孩子“磨蹭”的what、why、how啦。
从容、有条理地养孩子,你不焦虑,孩子更快乐。
预防学龄后的磨蹭——执行力
学龄后小孩的磨蹭问题集中在写作业上,都说陪孩子做作业,能气出“心脏病”来。
我总结了这些原因,主要是为了提前预防的。大家可以参考:
1. 情绪上,缺乏兴趣,缺乏成就动机,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极简育儿 | 是解决你的焦虑,还是照顾孩子的兴趣?》)。
预防:按文中的方法,保护孩子的兴趣。
2. 能力达不到。解决方法上,我认为和成人的拖延症可以相提并论了。
一是执行力,推荐这篇文章——《玩这些游戏就能提高执行力,减少磨蹭!》
预防:游戏玩起来。
二是题目难度过高,这时候需要大人的协助,无论是大人辅导,还是指导孩子去问老师、同学,都是一种正面指引。
预防:见招拆招吧……
3. 亲子关系上,是否之前的催促让孩子对父母有逆反心理?是否因为父母要求过高,孩子被迫“习惯完美”,写字、做作业要反复修正?
预防:亲子关系是一切沟通的基础。
4. 其他原因:是否孩子就是慢性子?那就尊重孩子的节奏。是否孩子容易分心?清空桌面,减少刺激物是个不错的办法。
预防:观察孩子,做最懂孩子的那个人。
总结:
学龄前的小孩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节奏就是很慢的,能力也还没跟上来,我们只能牵着蜗牛慢慢走。如果我们着急,可以提前预留时间,大人的节奏稳定了,小孩子才能学会有条理。
但还是有方法可以参考的,一个是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抽象概念,有一些小工具使用:条理词、计时工具和日程表。还可以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这样才能长记性嘛。还可以帮孩子拆解任务,化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动作来执行。
学龄后的磨蹭则相对复杂一些,可以预防的就是亲子关系、兴趣保护和执行力游戏玩起来。真正到了磨蹭的时候,再根据原因见招拆招吧。
我的打算就是预防为主,真正到了磨蹭的时候,再根据原因见招拆招吧。
会不会发现,怀着功利心来学习理论,最后面都是大人的事了。
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理解孩子、理解自己、理解规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可以更积极、更正面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