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朋友分别时,嘴上常说:“如果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常聚聚。”可能分别之后,就不会再主动联系了。
高三的时候,试卷成堆,看作文素材都成了一种休息和享受。有同学嘴上常说:“如果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看看作文素材,里面的一些名人事例十分有趣。”可是当高考结束后,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候,他们往往早已把作文素材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手机中的社交软件和游戏。
当下很忙,无法完成某件事的时候,往往会把希望寄托于以后。“如果以后有时间”往往就会成为一种托词和慰藉。
02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好友楠楠就很喜欢古筝,为此特定买了一把古筝和好几本乐谱,说打算利用周末的时候好好练习。
一次,三五好友去楠楠家玩,看见楠楠房间里的古筝,大家纷纷提议楠楠弹奏一曲。
楠楠推辞道:“不行不行,我现在还不大会弹。平时课业这么繁重,每周都有做不完的练习和试卷,根本没时间练习。等上大学之后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练习。”
上了大学,楠楠说:“大学生活真是太忙碌了,要同时兼顾学业和社团。单单一个英语课的presentation 就得提前准备演讲内容、制作ppt、试讲。社团的一个方案因为没有一个细节就得反复修改,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练古筝。等上班之后有时间了,一定要开始练古筝了。”
上班之后,楠楠说:“上班工作强度太大,每天晚上坐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回到家,准备完一桌饭菜之后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弹古筝了。”
就这样从高中到职场,如果你愿意充分利用,七八年的时间说来也长,如果你漫不经心,七八年的时间说来也短。
当你觉得某件事情有必要做,但是当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的时候,通常会说:“如果以后有时间,一定要......”,但往往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就像那首《明日歌》里所写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过多的把希望寄托于之后,只会削弱自己对当下未完成事务的紧迫感与负罪感,从而让自己滋生懈怠的心态,最终一拖再拖,一事无成。
0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简书一哥彭小六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斜杠青年。
他是一个三线城市的IT男,跟很多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一样,也想要摆脱小城市思维和地域的局限性。
他为自己打造了“高铁两小时圈”,只要是坐高铁在两小时内能够抵达的地方,都可能出现在他的周末行程清单里。他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还利用下班时间不短学习,在周末参加读书会,拆书帮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给自己充电,实现大量的输入。
而他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学习也给他的个人成长道路带来了实质性的突破——3个月成为简书头牌签约作者,6个月从零开始出版新书,5篇文章拿到公众号原创标签。如今的他已经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专心的做起了自媒体行业,成了行动派的在线教育总监,以及洋葱阅读体系和梦想早读会的发起人。
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当初彭小六开始阅读和写作的时候,除去工作时间之外,可供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只是靠他不断地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地挤时间,坚持早起,利用坐车的时间阅读新书,构思文章的思路,才有了这么多高质量文章的诞生。
04
那个嘴上常说“如果以后有时间,一定要......”的人,总是把未完成的事寄托于以后,只会降低自己的行动力,让自己的拖延来得更加心安理得,最终想完成的事也不了了之。
着手于当下,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安排,利用好零碎时间,才可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朋友们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点个“❤”,或者“关注”一下再走吧~你们的鼓励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