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是《重新看待不良行为》,读完这一章,觉得实用性很强,不管作为父母,还是教师,弄清楚孩子们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我只是想有所归属。”我们以后再遇到孩子们的一些行为时,可能不会只让自己的“原始脑”控制自己,可能也不会觉得心烦、愤怒、受伤害或无能为力了。作为老师,我觉得这简直是福音,是一剂良药,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我们会作出什么反应,我们能否很好的解决,首先要看我们如何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事不良行为?笔者认为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应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原始脑'’控制的行为。说实话这个不良行为的解释太书面化,太概念性。而且,作者还认为,很多时候小孩子作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说实话这个不良行为的解释太书面化,太概念性。
不过,不用着急,接下来,作者对孩子四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的解读相当清楚,但首先有一个理念性的知识,你要清楚。就是——我们应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承担至少和孩子同等的责任,当你不再一味推卸自身责任,并愿意却学习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我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当我们看到孩子行为背后释放的信息时,更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解读出他的真实想法。“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孩子们他们通常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事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细心甄别,解读出“密码”。怎么能准确且迅速地解读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呢?
我们体验到的最初感觉会帮我们发展其中的奥秘。如果你的感受是着急,内疚,烦恼,那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如果你的感觉是受了威胁,被挑战,那么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权力。如果你感觉到受伤害,难以置信或憎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报复。如果你的感觉是无能为力,失望,无助,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愤怒和沮丧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回应。愤怒会给我们一些虚假的力量感,觉得自己控制了局面,但这种方法长远效果不好,而且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
密码破译之后,作者给出了针对这四种错误观念的不同的干预和方法。
“最惹人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告诉我们要给与孩子无条件地爱。但,作者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不是空泛地说爱和鼓励,而是教给大家很理性很科学地甚至很实用地爱和鼓励的方法,而且是具有操作性和步骤性的,这也是我看国外一些家教类和教育类书籍最大的感受。
20200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