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诗经·魏风·纠纠葛屦》:褊心——“阶级”产生的源头

《诗经·魏风·纠纠葛屦》:褊心——“阶级”产生的源头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1-09 17:20 被阅读0次

    《诗经·魏风·葛履》:褊心——“阶级”产生的源头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诗经·魏风·纠纠葛屦》是一首特别有意思的诗,从建筑美的角度讲,这首诗歌出现了参差交错的,它的第一小节有六句话,第二小节只有五句话,在形式上区别于其它诗歌。如果说这种参差感可能是“错简”“漏简”造成的天成之美的话,末尾两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显然是诗作者或者编者的匠心之作。也就是说,这首《诗经·魏风·纠纠葛屦》既有浑然天成的粗犷,也有别具匠心的细腻。

    如果跳开点明主旨的“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不谈,这首《诗经·魏风·纠纠葛屦》的主旨便完全没有了依附。第一小节,似乎是在描写一个勤俭持家的女子,她在初冬时节,仍然穿着夏天的鞋子——葛屦,明明是让人怜惜的纤纤素手,却针线不离身,缝制衣裳,分秒不停。缝完腰身缝衣领,缝制的衣服为大人所穿用。这个大人,既有可能是不亲细事的大人物,也可能是尊贵的夫人。第二小节前三句描写的是大人穿上女子缝制的衣服后,稍作装扮头面,安舒得体,翩翩谦然的样子。

    为了更加清晰的传递自己的心声,诗人以画外音的方式终结全诗。“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整首诗的创作基调是为了讥刺,讥刺什么呢?风衣女子的俭朴、勤劳吗?神秘“好人”的四体不勤、遍身罗绮吗?还是社会的不公,贫者终日为衣不能得合时之衣,富者十指不沾却有衣翩翩?

    作者给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定义——“维是褊心”。“褊心”是什么?偏狭之心吗?狭窄的心胸吗?似乎是,又似乎不完全是!

    “阶级”一词,应该是个舶来品,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本质上是区分人群的一种“工具”。阶级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也就是生产总和大于消费总和;二是私有制的产生,也就是对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明确。换句话说,当一个社会中的人有了分别心——这是我的,不是你的。这个社会的生产力足以支撑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便产生了。

    《诗经·魏风·纠纠葛屦》所描写的便是这样的时代。

    同样是“掺掺女手”,因为所处阶级不同,前者“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后者直接“好人服之”。前者“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后者“宛然左辟,佩其象揥”。前者初冬了穿着夏天的凉鞋,后者安舒得体,翩翩谦然,全无衣食之忧。

    今天,男子向女子求爱阶段,会调侃讲“我负责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像极了阶级社会里,被剥削阶级的终日“缝裳”“要之襋之”,却衣不蔽体,以葛屦履寒霜。剥削阶级的不知寒苦,安逸翩然。男子求爱,那是有所求在心。阶级社会里的不平等,却只是因为阶级的存在。

    “阶级”的问题,本质上是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褊心”的问题。所以,阶级问题的解决,或者说阶级的消灭,要从统治阶级的“褊心”入手。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血缘关系紧密的家庭,贫者与富者不过是这个家庭之中的兄弟姐妹。一个家庭之中,父母总是希望富有的孩子多去关心、体恤暂时贫穷的孩子,也总是希望在那个富有点的孩子遇到难过的坎时,众兄弟都去拉一把。如此一来,每个人在这个家庭中都会有相应的责任。在一个家庭中要负起相应的家庭责任,在一个社会中自然也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今天,我们讲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负起社会的责任。

    褊心,不仅仅是偏狭之心,在《诗经·魏风·纠纠葛屦》中,它在更大程度上指的是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却不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狭隘。已经衣食无忧了,还只顾自己的安逸翩然,看不到“兄弟姐妹”的“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样的人,用“褊心”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

    葛编凉鞋在脚上,贫女以此履寒霜。纤纤细细一双手,从早到晚缝衣裳。 提着衣领托腰身,服侍大人穿身上。

    大人自在受此衣,安逸翩然左转去,顾镜自娱佩象揥。目中无人多褊心,此诗讽之抒胸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魏风·纠纠葛屦》:褊心——“阶级”产生的源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su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