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iver吕小布 | 来源:发表于2021-03-26 13:36 被阅读0次

我认为人是生命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有意义的,有方向的生命才是觉醒的,觉醒与其说是醒来,不如说是可以与外界信息交流接触。在睡梦之中,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比如婴儿在牙牙学语时。而可以听到声音的美妙,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则是外界信息的与感官进行交触,这个时候你一样也是觉醒。而当有了人生的目标与意义的时候,你就从活着变成了心灵觉醒,而让心灵觉醒的时候就有了目标以及意义,而在混沌未开与心灵觉醒之间的区别,在于有了自我的价值感,有了人生的方向,不再迷茫,知道自己下一刻要做什么。

但是仁不能从实际与逻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因为这样思考会使仁变质。仁算是因为价值观的产物,而产生了新的人生观,而如果从实际与逻辑的角度来思考仁的本质的话,你会发现所谓的人,其实是对利己主义者的一种迫害。

但是仁与觉醒又有什么关系?人最终都是要实践应用的,所以仁就难免不得不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如果外界不与人来进行交流,人是不会有仁的,而如果有了仁之后,却又不把它应用在实际上,那么仁是不可能会体现在外在的,所以说,我认为仁,这个产物是找到一个生命的意义方向后进行与外界沟通实践。而不是所谓的守孝三年,如果守孝三年时,虽然天天都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但是丝毫没有对父母的怀念与悲伤情怀,那么所谓的守孝三年,只是虚度光阴阴,但假若守孝连三天都没有守孝,但却时时刻刻挂念着父母,总比虚度光阴好的更多。而仁是基于思考自我生命方向与意义得到的产物,而其中所附带的产物则是所谓的孝,而守孝三年所带来的孝,未必有时刻挂念所带来的孝更好,而时刻挂念所带来的效,也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挂念逝者,不如在逝者长存的时候行孝,这既明白的孝,也行动了孝,而人与孝的关系,则应该是补全生命的意义,不管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孝顺补全的是他人的生命,忠诚补全的也是他人的生命,义气补的同样也是他人的生命,所以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之后,实践生命则是人的附带品,孝,义,忠。

为何仁不能通过逻辑来思考?古代的圣贤们认为能找到生命方向与意义的人,终究是少数,所以定下了仁慈,这种用于益社会的方向意义,可能不是自己生命的方向与意义,但是这种生命与意义却能保证社会的良好存在,而立己举例社会这两个选择一定会发生碰撞,所以立即主义者是很难得到生命方向与意义的,正因此,仁不可以通过逻辑来思考,逻辑思考的指示方法,而仁思考的是目标,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当已自身利益为目标时思考仁,你就不仁了,

相关文章

  • 人本仁,人即仁,仁即守中

    人本仁,人即仁,仁即守中 仁是众生之精华精子。不仅果木有仁,人也有仁,人本仁,人即仁。人其实也是一种仁,其...

  • 学习《论语》(18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仁”...

  • 《论语·述而篇》之仁远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就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仁”是人天...

  • 走近孔子-《论语新解》述而29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话 夫子说:“仁很遥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释义 仁者,...

  • 每日跬步——读《论语新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

  • 《论语》述而第七第二十九章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真心想要仁,这仁就来了!” 我...

  • 刘杨勇—做好小事,就是圣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刘杨勇解读: ??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到了啊。 总是有...

  • 《论语》感悟【 7·30】——求仁得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行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感悟】 ...

  • 读《论语》—自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孔子创立儒家思...

  • 《论语·述而篇》之[随处行仁]108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白话】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uj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