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鸢飞漫天者 古礼在天——读《北鸢》有感

鸢飞漫天者 古礼在天——读《北鸢》有感

作者: 苑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7:02 被阅读125次

葛亮其名起先是没有耳闻的,但无意中关注到 《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排行榜,其作《朱雀》《北鸢》2015、2016相继连续入选,于是乎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

都是顶着全球华文十大小说的头衔,《北鸢》却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看书,书名是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坦白讲《朱雀》初见书名,给人网络玄幻修仙类小说的错觉,反观《北鸢》则有所不同。北鸢,出自曹雪芹先生《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作者用北鸢做书名,除了突出鸢、风筝是贯穿全书主题的线索外,还暗含了一位作家渴望将民国大历史背景下散佚在民间的“珍藏”收集、传承下去的努力与用心。

鸢飞漫天者 古礼在天——读《北鸢》有感

通读全文,终究葛亮这位青年作家没让我失望,行文宏大却不失细腻,作者在明暗、虚实、动静、浓淡各类叙事手法间灵活切换,做到了信马由缰、游刃有余,采用工笔细描和泼墨写意相结合叙述方式,须臾之间勾勒出一幅民国社会的生态全图景,也书写出了中国特定时期最为葳蕤丰饶的断代传奇。

除了宏大、细致入微的民国整体背景,书中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民国生活中藏匿的文化精神气质和民国人的信仰和道义原则,这大抵就是散落在民间的最值得今人珍惜的“珍藏”吧。

文中两则故事,一则是风筝店老板为报主角父亲当初救济之恩,两代人谨遵每年主角生日给他做一个虎头风筝的诺言,多年未更;一则是天津耀先中学的课堂上,师生们不谋而合抵御日本人的洗脑教育的场景,至今萦绕在眼。前者构成了民国人的“信”,后者构成了民国人的“义”,这些细微的情节不仅仅构成了民国风云变化时期的点缀,更是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风骨。时代的更迭,或许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迁,但传统信念和文化的继承不应随时间而风化。如今利益熏心导致诚信缺失,理所之事却成为弥足珍贵;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爱国之心却成为耻笑的对象。因此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信”“义”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北鸢》无论是民国国民教养的体现还是文中人事风物、烹调、书画、曲艺等包罗万象的描写,无不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是重新审视维系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民心”。

回看往昔,历史回转令人追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应该秉承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守住我们的文化素养、信仰。这是北方这支鸢迎风飘扬带给我最醒目的标记。

相关文章

  • 鸢飞漫天者 古礼在天——读《北鸢》有感

    葛亮其名起先是没有耳闻的,但无意中关注到 《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排行榜,其作《朱雀》《北鸢》2015、201...

  • 读《北鸢》有感

    抗战民国时期,云诡波谲的历史,以两家人的视角徐徐展开。古体白话,文笔不俗。 个人看来,体会到:战争永远残酷,没有对...

  • 读《北鸢》有感

    虽然“南”“北”是相对概念,对于书里所描绘的那一片北方大地,我仍然忍不住幻想,就像中学语文课上对杨柳岸的晓风残月和...

  • 《北鸢》有感

    一个乱世飘零的故事,一个时代变革下四大家庭兴衰的故事。我在这部小说中嗅出那个没落年代的一丝苍凉,也看见新生的希望。...

  • 鸢起鸢落,浮浮沉沉 --读《北鸢》有感

    第一次看到《北鸢》这本书时,我是有一点兴趣的,因为它的名字。鸢者,风筝也;在古代或许意义和作用十分多,而在现代,它...

  • 读《北鸢》

    2017第一本书《北鸢》在旅途中完成。不太嗑小说,很欣赏言秋凰和蛮蛮母女俩,人在万古江河中是如此微小卑微,...

  • 读《北鸢》

    都道北鸢好,却不曾想是这样的好。 对于一度比较火的书不是很感冒,总觉得铺天盖地的评论反而扰乱书的本真。 北鸢不一样...

  • 读《北鸢》

    长篇小说《北鸢》,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作者葛亮,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高校副教授。 读...

  • 鸢飞戾天者

    鸢飞戾天者忙于追名逐利,经纶世务者热衷富贵荣华,面对诱惑面对挫折,人们往往放任灵魂变色,纵使将来功成名就,却也失去...

  • 西藏和边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鸢飞漫天者 古礼在天——读《北鸢》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x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