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以上这几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离骚》的开头八句,作者大家也都知道—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载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楚辞体。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招魂》、《渔父》等。梁启超先生评价他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闻一多先生盛赞他为“历史上唯一称的上人民诗人的人”。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春秋时期楚国人。屈原是楚国王室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毫无疑问,屈原是皇亲国戚。
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说他“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嫺於辞令”,知识很渊博,记忆力很好,对于国家治理方面非常精通,对于各种外交辞令都很娴熟。因此在屈原早年,楚怀王很信任重用他,拜其为左徒之职,这个左徒是楚国特有的一个官职,或者说是为屈原特设的一个重要官职。因此屈原对内则和楚王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则接待外国使臣宾客,可以说是楚国当时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和现在美国的国务卿有点接近,楚王“甚任之”,非常信任他。有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的这等待遇必然会引起各位朝臣的不满,上官大夫就在楚王面前开始诋毁,诽谤、中伤屈原,楚王也开始慢慢疏远他了。
后来秦国派张仪前往楚国,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破坏六国的联盟,而楚国在公子兰,上官大夫,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六国的联盟全线崩溃,导致后来秦楚大战时齐国因为恼怒而没有出手解围。后来秦国和楚国形成政治联姻,楚怀王决定亲自出使秦国,与秦昭王谈谈双边贸易合作的事情。面对屈原的阻挠他不听,结果搞了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到后来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继位,以自己的弟弟公子兰为令尹,就更加加快和加重了对屈原的抨击和诋毁,终于把我们的诗人逼上了绝路。
想那一天生无可恋的诗人一人走在汨罗江畔,披头散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天上飘洒下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上苍也因为感觉有一位将星陨落而悲怆,周边本来盛开的花朵也不愿看到这一幕而选择合欢。诗人一个人在路上孤单单的走着,走着,走了很远,迎面行来一位打渔的老人还未搞清楚状况,看到这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大名人,就上去询问,“您不是那位三闾大夫么?今儿怎么有空到这儿来散步啊?”诗人心中最后的一根神经被触动,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听罢肯定不高兴了,这不是把我也说进去了么,就说到“听说圣人啊都是不拘泥于自己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举世混浊,为什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没有听进去,即作了一封漂亮的遗书《怀沙》,抱着一块大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历史的真实么?屈原是一位把楚国的命运看的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要重的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而选择这种最不负责任的做法?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其实屈原的死因在历史上早有人怀疑,现在在史学界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结论十分流行。究其原因大抵是我上面说的那样,一个把自己国家的命运看的比自己还要重的人不可能会选择这样的一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人活着,总会想到办法东山再起,力挽狂澜的。
很多研究者像胡适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所谓屈原的遗书《怀沙》其实根本不是屈原的作品,是后人根据其沉于汨罗江而炮制创作出来的。因为《怀沙》一文中很多的遣词造句都不符合屈原的风格。
那么屈原的死会给谁带来利益?秦国的我们就不说了,楚国也有一大帮,就是以子兰、上官大夫等为代表的现在的既得利益者,也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屈原的难以启齿的秘密,他们怕如果有一天屈原重新得到重用,那么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什么秘密?就是屈原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有一腿,而且顷襄王是他们两人的私生子。这么说有证据么?有,就是屈原那首《湘夫人》,在文中屈原对这位女子倾入了异乎寻常的爱慕之情,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这里补充一个常识,古代“夫人”这个称谓不是人人都能叫的,只有诸侯高官宰相的老婆才能称为“夫人”。
那些人知道了屈原的这个秘密,担心万一将来有一天顷襄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就除之而后快。他们派人追到汨罗江畔,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屈原抓住,套上麻袋,压上大石,将其沉入江底,葬身鱼腹。两岸的百姓都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但是因为不敢得罪权贵,于是用了一种另类的表达方式,就是端午节习俗的由来。赛龙舟是为了说明屈原的船在前面逃,杀手的船在后面追,双方激烈的场面。包粽子则说明屈原被杀,里面的糯米代表屈原的肉身,外面的粽叶代表麻袋,棕绳代表麻袋外面被捆绑住,把粽子投入水中代表屈原是溺亡的。
其实有关屈原死因的说法还有很多,在2002年宜昌市抢救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时,在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征集到这样一则民间传说:屈原遭奸佞中伤后,被楚怀王流放到沅湘荒蛮之地。怀王在秦国死后,顷襄王继位。当时的楚宫已堕落得不成样子,秦军经常犯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后来又攻破郢都,追杀顷襄王。顷襄王因此悔恨交加,当初不该亲秦,更不甘心楚国近800年的基业毁于自己手中,于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罗江一带的屈原,遂去找他商议救国大计。秦军闻讯紧紧追来,危急关头,屈原与楚王互换衣冠,在秦军视线下跳进了汨罗江。眼看着“顷襄王”沉江,秦军停止了追杀,顷襄王逃此厄运。
其实有关屈原的问题历史上还有一段小插曲,在1944年,我国著名的古典文献专家孙次舟撰文说屈原是文学弄臣并说他是同性恋,这下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朱自清先生还请出著名的诗人,楚辞研究专家闻一多教授,闻教授说了一句“完全正确的指出了一樁历史史实”。屈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同志,不能接受的人都认为屈大夫又死了一次,其实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屈原是同性恋抑或异性恋,是谋杀还是易主,总之不太可能是一直以来大家所熟知的自杀。他没有自杀的理由也没有自杀的心情。
哀哉屈子,悲哉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