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五公里是刚上大学时,算算已经19年了。那个时候跑步是任务,在此之前好像就跑过800米,没有专门练过跑步。
刚开始跑五公里的时候,内心是恐惧的。人生的第一次有些是期盼,而有些却是惴惴不安。就像第一次听说要跑五公里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对这个距离的概念是差不多从村里跑到镇上。而我的记忆中那个距离已经很远很远,那个记忆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建立起来的,而且这么多年似乎没有改变。在歌乐山转圈的时候感觉随时会倒下,“极点”到来时更是生不如死。不知不觉五公里这个距离陪伴我到了2015年。
2015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来到武汉,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个人也没有其他爱好,现在想想应该是穷,呵呵!因为其他的爱好太费钱,就找了一个最经济实惠而且自我感觉良好的运动项目——跑步。
跑步自然要统计时间距离,好在有很多好用的运动App,先后下载了咕咚、悦跑、华为运动等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抱着相互激励的想法加入了一个跑步群。记得最初的活动是两组人每天距离打卡,然后分出胜负,虽然是虚拟的网络,但人都是真实的,而且都充满斗志。为了确保本组能赢,每天都强迫自己多跑点,就这样跑步距离从五公里变成了十公里。最开始的时候跑五公里走五公里,当突破十公里的距离时,觉得还能接受更远一点的距离。那个时候跑步时想的更多是怎么样跑多一点,再多一点,为了团队不落后,不能浪费每一步。
加入跑团后,有了相互的激励、监督、鼓励,还有每天的打卡,跑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尝试更远的距离。
第一次半马的距离是走下来的,因为有了突破十公里的经验,我告诫自己只有突破了这个距离,对这个距离有了感性认识才能从心理上战胜自己。于是在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实施了自己的半马计划,二十多公里从早晨八点多走到下午一点。没错,差不多耗时五个小时,这个时间普通跑者都可以跑个全马了。前半程还算勉强,后半程又累又饿,还顶着大太阳,那种难受难以言表,。走完后我对自己说太辛苦了,并且立誓——以后绝不跑半马。缓了半个月,还是贱嗖嗖的跑了一次,不过这次准备比较充分,两个多小时跑完,前面十多公里的时候还好,后面几公里就不行了,到梨园广场的时候两只脚像灌铅了一样拖不动。那时更多的是兴奋,是突破自我的欢喜雀跃,是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的畅快。
第一次全马好像是“十一”,当时想着是送给祖国母亲的节日礼物,具体哪一年忘了。半马的距离比较轻松,到了三十六公里的时候就彻底不行了,很想放弃,但又不舍,硬着头皮走完后面六公里,下来之后也是发誓再也不这样折腾自己了。当时是在纺织大学操场跑的,准备了五六瓶水,跑道四百米一圈,跑起来还是很舒服,刚好放假也没多少人在跑道上,就是感觉距离怎么那么远啊,差不多跑十几二十步就看一下手机,跑了多少距离、用了多少时间。真的是度秒如年啊!好在坚持下来了。
2019年准备了一年的考试,由于压力比较大,争分夺秒的看书学习,几乎没有怎么跑。可是看到深马报名的消息还是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在正式比赛前我就跑了两三个十公里,而且是在比赛前一个多月。深马是我人生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也是我第二次跑全马。在将近一年没有运动的情况下,硬是靠前几年运动打下的“底气”站上了起跑线。现在想想这跟“裸考”有什么分别?前18公里一切正常,过来这个距离膝盖就隐隐作痛,心中暗自揣摩——坏了,因为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次是跟腱除了问题,每走一步就钻心的痛。咬牙坚持到半马距离实在受不了,就开始走,硬是走完了后半程,耗时五个半小时。真是喜极而泣啊!终于在官方的数据库有了成绩,虽然这个成绩惨不忍睹。但同时也留下了膝盖受损的惨痛教训。
2020年遇上肺炎疫情,门都不敢出,更别说跑步了,而且戴着口罩跑步十分的不方便。再加上深马留下的后遗症,跑步超过三公里,膝盖就开始痛,而且不是咬牙就能坚持的痛,真的害怕自己的膝盖废了。
挨到四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打算重新检验一下自己的膝盖,就试着跑了两三次,每次距离都很短,三四公里,在适应了几次后慢慢增加距离,现在终于再次突破十公里。
刚开始跑步想的最多的可能是数据好不好看、有没有PB自己、要不要发个朋友圈炫一把。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我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坚持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不坚持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最终也不知道是斗志战胜惰性多一点,还是“革命的本钱不是用来嚯嚯”的警示良言占了上风。
把跑步当爱好,不偷懒、不折腾,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关键是你得有写而且能写、有路而且能走,还得带上浪漫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