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 牛利平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3:58 被阅读0次

                    ——作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为学生,作文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谓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可是大多数学生一到作文课上,他们看到题目或材料常说的一句话是“不知写什么,没事可写”。

            这说明什么,他们平时不善于观察生活,不留心生活,不善于思考生活。脑子里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即使你教给学生再多的写作技巧,他们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所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也源于生活。

            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从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睁开发现的眼睛”

            我们身边不是缺少“事”,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尤其缺少寻找素材的异样眼睛。我问过不同年级的同学:写作文,最难突破的关卡在哪儿呢?很多被问到的学生几乎想都没想,回答是四个字——没事可写!既然没事可写,那么,平时或应试作文时,我们的材料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很多素材是从作文选(或老师列举的作文事例)中来的,这些二手、三手材料被学生照搬来,或改头换面后,用到作文里,便形成了事件雷同老化、内容千人一面的作文怪圈。这个怪圈的主要危害,不只是影响了作文质量,更为要紧的是,它禁锢、愚化了孩子们的正常思维能力。尽快打破这个怪圈,把孩子们的灵气释放出来,就显得格外必要和急切!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事”中。即使坐着不动,那也必定有坐着不动的“事”。

            所以,从我接班开始(七年级),在作文方面,我便注重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并用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人故事,生活美好瞬间。记得开学第一天,同学们入班、打扫卫生、领教科书等情景很令我感动,第二天我便写了一篇文章“身体疲累,我心绽放”。当我读给学生听的时候,孩子们也深受感触,同时硕通、雅欣等几个孩子的动人表现也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周末,女儿和儿子吃橘子,他们分橘子的场景领我温暖无比,于是我写下了“望着橘子,内心好甜”;去年暑假,一次去买馒头,当时还买了其他好多东西,付过钱后,结果把买好的馒头忘在了柜台上。过了好几天,等我再次去店里买东西的时候,店老板见我第一句话就说:“你上次买的馒头忘拿了,这次把钱还给你”。店老板的诚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于是写下了“六个馒头”;清晨去广场晨练,看到广场那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景象,我写下了“活力广场”等等。

            我喜欢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动人故事,感动瞬间。每次写出,我都会及时与学生分享,并不刻意要求学生去创作,更不会要求学生写日记,而是无形中激发学生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睁开发现的眼睛”。

            慢慢的,我会要求学生写周记(我们大作文是两周一次,不写大作文时,就写周记,也就是说,必须保证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大作文创作。作文课上的大作文,我们是按照教材大纲要求深入浅出梯度训练的,周记相对来说就自由些,我们有时会提出话题,有时则是完全自由创作,但我的要求是必须尽可能做到从生活中取材。我们在“佳作”分享平台”上,从生活中取材是入选的一个重要条件。慢慢的,学生在作文创作时,他们知道从生活中取材,真的是涌现出了好多富有感染了力的佳作。

            雪影的“忘不了那眼神”,细腻的描写了数学课上张老师变化的眼神;谢京帅的“我心中的太阳” ,生动描述了我们的班长硕通机智、英勇灭火的场景;文静的“难忘那一次”,真实地描述了我们开“感恩会”的情景;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范同森、邓贺强也能创作出感人佳作。记得那次他们体育课上逃课,我在批评过他们之后,让他们自己说如何弥补过失,他俩竞选了写作文,并向体育老师道歉,保证以后按时上体育课。他俩命的题目都是“难忘的体育课”。当他们的作品在班里展读时,说真的,从作文取材,谋篇布局,语言结构上来说都很成功。

            我们常说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他们也才能把话说的流畅,说的动情。但是,也并不是信手拈来一件事,就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而是要根据命题的需要,从众多的“事”中,精选出所需要的材料来。

            所以,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选材。

            取材的同质化和刻板化,是叙事的大忌,也是记叙文写作的通病。譬如写自己的老师,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雨中老师为自己打伞”、“深夜批改作业”等画面,然后径直叙写起来,结果作文大同小异,苍白无味。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一个办法:睁开好奇的眼睛,培养发现新事物的能力。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素材,只要我们热心一点就可以找到。自己做的事,别人做的事,耳听眼见的事,媒体上得来的事,甚至奇思妙想来的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我们选材的触角可以探知的区域。有时,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瞬间划过的事或物,你捕捉过来,都可以写成一篇不错的作文呢!记得我们班的晨曦,面对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时,她命的题目却是“一巴掌”。但看了内容之后,我才被这一巴掌的母爱而深深感动。当时我问晨曦要不要在“佳作分享平台”上分享,她含泪点点头,并要求自己来读,真的,她读的是泪流满面。不是真实的故事何以能如此。

            同时,要学会以小见大,学会盯紧微小的事物选材。

            选材要尽可能避开常用的材料,把目光瞄向微小的事物,学会以小见大。作为学生,我们阅历很浅薄,很难经历上大的事件,即使经历上,我们的文笔太稚嫩,也没能力运用文字驾驭它;而一般的生活素材,都是大家作文时所最为关注的,不容易写出新意来,为此,我们要把寻找素材的目光盯向微小的事物。即使是大作家,他们也常常关注着微小的事物,并借助小素材写出大文章来。如朱自清的《背影》、姜孟之的《一双手》、鲁迅的《风筝》、纪弦的《一片槐树叶》……不胜枚举的。选材小事物,它散发着生活的新鲜气息,能够做到以小见大,容易牵动读者的目光和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如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选材的角度很多,但是选材也最容易平泛或雷同,很难写出动读者的目光和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而晨曦同学的选材,就独辟蹊径,着眼点仅仅是一巴掌,可谓小之又小。而这“一巴掌”让女儿远离了坏习惯,让女儿懂得了孝敬长辈,懂得了换位思考。俗话说“打在儿身,疼在娘心”。“一巴掌”却是对女儿深深地爱。

            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人,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在众多素材中学会选材的人,也定是 聪慧的人。学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何愁作文时无话可说?做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生活怎会不美好、精彩、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e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