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接待了一中年男性家长,前来为15岁读初二的女儿咨询。一进来,怕自己说不清楚,拿出来打印好的A4纸三张,说担心自己讲不清楚,所以用文字记录下来。看完之后,我问他:“你找我,觉得什么地方我能为你提供帮助?”
他说:你告诉我,我女儿的情况严重吗?
“那你得把你的女儿带过来啊。”
“她不过来,她要能过来,我就不来找你了”
“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孩子表现出来的厌学问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青春期成长的问题?一种可能映射出家庭的问题,比如你在和孩子沟通问题上有没有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啊?比如你和你爱人的关系怎么样啊?你觉得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啊?”
“可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
“哦,原来是这样,那你近期最好把孩子带过来,好吗?”。留了电话,离开。
下午又接待了一中年女性,前来为16岁的儿子咨询。因为儿子不去上学,家长着急,看到孩子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和别人聊天玩游戏,觉得心里难受。担心孩子不听话,总和社会上一些孩子交往,换了学校还改不了。我问她“你觉得我在什么地方能帮助你?”
“你们这儿有没有培训的机构,把孩子放到那儿,住上两个多月不就不玩手机了吗?”
“我们这儿没有这样的机构,即便有这样的机构,两个月后孩子可能不玩手机了,但不见得会去上学啊”
“我们孩子就是玩游戏,不玩游戏就去上学了……”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孩子表现出来的厌学问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青春期成长的问题?一种可能映射出家庭的问题,比如家庭教育和夫妻关系上的问题,你觉得你家孩子大概是哪一种啊?”
“我的家庭没问题,我孩子也没有问题,他就是光玩游戏,不玩游戏就好了”
“哦,那你下一次最好把孩子带过来”
“他不会来的,他要能来我就不会来找你了”
“如果可以的话,你回去后试试,好吗”告辞而去。
门诊上经常因孩子不上学的问题而前来咨询的家长为多,而来咨询的家长大概有三种类型为主:一种是家长已经意识到是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因而前来寻求帮助;一种是家长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造成的,这种家长居多,在经过一定的心理教育后,有时也能有所反思,但需要时间;还有一种类型,认为孩子不上学不是孩子的问题,也和家长没关系,就是其他人或事导致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这种类型的家长有时给予心理教育会很费力,说的不好,还讨人家不乐意。
因而在门诊接诊中,短短20多分钟让就诊者对心理学有所领悟,确实需要花些功夫。而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心理医生来说保持不批评、不替代、不偏倚的态度尤为重要,但这也是最难做到的地方,由于就诊时间短、不是咨询关系、往往以医患关系为主,在就诊方式上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关系,再加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也将要有孩子或者已经有了孩子!或多或少会受“孩子”的影响!李老师说得好:家庭教育,不在教育,重在家庭,真是意义深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