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
“过期”的杨永信告诉我们什么?

“过期”的杨永信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 都是肥宅 | 来源:发表于2018-11-07 20:55 被阅读5次

编者按:这个热点已经过了一阵子,发的有点晚。看完新闻当下感慨万千,语塞。但想了想、还是写了,以下是正文。

阅读原文← 带你去不一样的世界

01杨永信是什么?

“孩子的惨叫声,十三号电击室杨永信”

“一个逍遥法外的恶魔——杨永信”

“又一个孩子在惨叫!8012年了杨永信你怎么还在?”

“杨永信的邪恶,十年前CCTV就记录下来了”

最近,杨永信这三个字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来源是某网友在2018年10月底po出的一条视频。

视频中不断传出孩子的惨叫,视频坐标定位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也是10年前那个骇人听闻的网戒中心的十三号室——“行为矫正治疗室”。

山东临沂网瘾戒治中心,隶属于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是杨永信开办的所谓治疗网瘾的机构。

数年间,该中心敛财8100万。 

2009年其暴利黑幕被曝光。随即被要求停止电击,之后逐渐淡出媒体视野。

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到处是声讨这个“电疗矫正室”令人发指“恶行”的报道,叫骂声更是铺天盖地地一边倒。

在戒网中心,无数被家长送来做网瘾治疗的孩子遭受惨无人道的电击。

电击有多疼?

有个记者亲身体验了3毫安电流,就有明显的痛感,像是被针猛烈地扎了一下。可想三四十毫安,生不如死。

杨永信利用自己的独权,制定了杨叔86条“不允许”规定,比如 “忽悠家长想回家”“吃巧克力”“空腹吃药”“上厕所锁门”“说老师坏话”“坐杨叔凳子”等,更甚有“严重心态问题”“执行力不足”“挑战杨叔模式”“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这类精神层面的禁锢条款。

更有“盟友”回忆,“一次军训,一个盟友只因说了一句‘我累了’,结果第二天就被班委举报,接受电击治疗。理由是‘思想负面,不接受改造’;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班委对一些看不顺眼的盟友,无来由的处罚对方50几个俯卧撑。”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

当人们拥有绝对权力时,很难保证不滥用它。

在这里,学员举报学员、家长举报学员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人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向他们展示权威,他们就会害怕;孩子们在思想尚未成熟的时候被这种环境阻断感知,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之间开始产生不信任。

柴静采访其中一位“患者”,当柴静问道“你觉得你是真的清醒了,还是因为害怕就服从了?”

女孩的委屈混进眼泪流了出来。

“我愿意留在这儿”她说着,眼泪依然在流。

你能感受到那种恐惧吗?

许多人从网戒中心出来以后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想吐露心声,却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倾诉的欲望’。”更可怕的是,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相信父母。

02杨永信们为什么还能存在?

这些“治疗”行为在普通人看来简直让人怒不可遏,但凡一个看到报道的人都清楚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为什么这种网瘾治疗方法还能存活至今?依旧有大批家长如此依赖?

更当时“集中营”生意兴隆,甚至还扩展了业务——“同性恋治疗”“治疗问题家庭”,这些听起来就非常可笑的事情,怎么还能和大众相安无事呢?

首先是这个需求群体的存在。

根据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逐年增加。

这些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子女被安置在亲戚或者老人身边;并且这些务工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低下,更不懂得如何恰当地与子女沟通,由于缺乏适当的管教和约束,心理尚未成熟的儿童便易误入歧途。

许多无法解决家庭问题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已经这样了,不如把他送进来,或许会变好一点”“孩子再不改,我们不如死了算了”“还好有这么个地方,不然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啊”这些缺乏理性思考的声音也正是当时政府无法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而那些没有民事能力的孩子只能在眼睁睁看着自我意识一点点被摧毁中度过。

其次是这个群体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他们认为“我的孩子活得不像个人样。”

网络上有不少盟友与其家长相拥啜泣、跪拜杨叔的照片和视频。

资料中的他们涕泪横流,“感恩”杨叔对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家长们也感恩杨永信还给了他们一个“积极向上、优良顺从”的孩子。然后深陷苦恼的家长们看到这些,更加相信了电疗的作用。

这恰恰是杨永信的聪明之处,他用暴力让“盟友”感到恐惧,在他们意志最薄弱的时候给他们洗脑;

家长们看到这么快变得“温顺”的孩子产生了感激,再辅以心理评讲和“权威人士”座谈,把那些缺乏心理建设的家长唬的一愣一愣的,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威信。

10年前,网络文化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所谓网瘾,今天的解释是对“网络的过度滥用”,而当时却可以精确到“一周上网时间超过40个小时”,孩子在网络世界得到不断的即时满足,这些逐渐跳脱长辈传统认知的行为被侦别为“错误的”,于是被强烈抵制。

有一方面原因,在于上一辈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年轻人高,从而产生了排斥心理

而另一方面在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这恰恰是家长一直要求孩子们的;没有进行合理沟通、不懂理智控制情绪,接着就是与子女形成敌对关系。

把孩子送到网戒中心的家长中有两种人,一种认为“杨叔”就是“活菩萨”,没有他和他的电疗心理学疗法,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好”得这么快;但还有一种家长,带孩子去到网戒中心不到一个疗程就又带着孩子离开了。

杨永信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也很有能力。他刻意打造了那么一个环境,他是绝对的权威,指明家长‘处处不行’,才会把孩子送到他那里,所以‘家长是失败者,就得听我的’。”一位家长说。

反观那些认为孩子“有问题”的家长,有多少是因为孩子缺乏父母正常陪伴,有多少性格形成原因是因为家族遗传;又有多少家长固执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生活

因为家长也在以暴制暴,孩子们是看着家长以吵架、怒吼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进行沟通的。

柴静在采访最后问了在座家长几个问题:

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因为太过忙于自己事情不顾及孩子的、因为夫妻感情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中刺伤过孩子的、不懂得怎么跟孩子沟通的,认为孩子属于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家长,请举一下手”

在场的父母齐刷刷举起了手。

接着,柴静又反问了孩子几个问题:

“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是否认为父母不爱你们、认为自己在家庭中很孤独、认为父母太忙而不顾及自己,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以及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想要爱的,请举一下手”

而孩子的回答,同样也是密密麻麻举起的双手。

可见孩子与家长一样期待关系和解,他们却别无选择成为受害者。而错误的形成,家长们责无旁贷。

许多家长在十三号室被勒令停止关闭之后痛心疾首,说“他救了我们全家”说“很可惜后面的孩子不能进来接受改正了”说“以后要是再走偏了,还给他送进去,网戒中心不能倒”说“这里是充满爱、充满正能量的地方”,当具体被问到什么是正能量的时候,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所以杨永信能趁虚而入,家长的无知也帮了不少忙。

03杨永信们最怕什么?

其一是思想。

暴力分为很多种,有主动施暴,还有被动施暴。

1964年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出了与之相似的“平庸之恶”一词。

他认为,“罪恶分为两类,其一便是人因缺乏思考或选择不思考而犯下的罪恶”。

也许这些入院的患者们意识到周围环境的荒唐可笑,但他们选择漠视;也许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折磨,但他们选择接受,家长期望孩子们的顺从;

这种见死不救会让其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于是孩子们歪曲自己的心里意识,为避免疼痛选择迎合权威,这些筑成了保护恶魔的壁垒。

一个被削去自我意识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当他丧失了自我态度,也就丧失了保护自我的能力。一个跳梁小丑之所以能被一群渴望子女孝顺的家长捧上神坛,正是利用了这部分受过创伤的家长强烈渴望一个集体归属感的需求以及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

他们放弃思考,又强烈渴望被拯救。

鲁迅先生说学医不能救国人,于是他弃医从文;梁红和270在《侣行》里去到巴基斯坦的时候,看到校园的石碑上刻着: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字眼,他们深谙不能以暴制暴。

假如有一样东西能冲破这种桎梏的,那就是思想的力量。

其二是爱的方式。

超级育儿师里有一期,一个40岁的母亲与其8岁的孩子吵架,吵着吵着后来母亲待在一旁的沙发上哭泣,儿子竟然愤怒地扭下了床角的床柱,向妈妈砸去。

非常令人胆寒的一幕。

兰海指出,一个人从用自己的身体去打,到利用工具去打,再到专门制造工具去打,这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级别。

但真相是因为母亲平时的教育方式过于粗鲁、暴力。

碰到孩子不写作业,就用蛮力把孩子从床上拽下来,硬拖到书桌前;

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厉声斥责孩子分神,但其实孩子那时候正在思考;

对孩子会经常出现拖、拉、拽等攻击性的行为,妈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爆发,甚至把对丈夫的怨恨施加到孩子身上。

这个家庭里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辱骂和殴打。

未成年人往往缺乏成熟的思辨能力,所以需要监护人来帮助辨别是非;但绝不是控制他们。

这不是说许多家长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他们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却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然后要求孩子改变。

1886年出版的爱的教育在10年前就已经在国内普及,家长们纷纷购入作为自己孩子的科普读物,但其实作为家长,同样需要这类知识的摄入。

诚然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难题,因为不止家长的情绪需要管理,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更需要正确的梳理,而绝对正确往往是不存在的,这需要长久的摸索,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规律。

有需求就有市场,杨永信的接班人前仆后继。或许这些人当中不乏真正想要解决困难问题的人存在,但使用暴力这个选项,绝不是正确的那一个。

关注公号【都是肥宅】,跟我们一起肥起来。

相关文章

  • “过期”的杨永信告诉我们什么?

    编者按:这个热点已经过了一阵子,发的有点晚。看完新闻当下感慨万千,语塞。但想了想、还是写了,以下是正文。 阅读原文...

  • 杨永信

    深情凝望着黑暗的角落 我罪恶的触摸,你竟仍盼着 自由的心,你手脚捆绑着 触了电,绝望在空气中大作欢乐 你很快就会好...

  • 旷到的正义

    一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偶然谈起杨永信,本来是我开了个玩笑说要把他送去给杨永信治疗一下,没想到他居然不知道杨永信是谁,...

  • 杨永信事件

    杨永信,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简称临沂网戒中心)主任。2008年,央视播出了纪录片《战...

  • 杨永信和网瘾,到底谁是恶魔

    近期在微博上,杨永信杨教授又重新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大量的知名游戏玩家和用户开始纷纷转载有关惩治杨永信的文章。著名游...

  • 曾经人人担忧的网瘾,为何逐渐不再提

    近日,一篇题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文章,将数年前曾以“电击疗法”戒网瘾受到舆论关注的杨永信再次拉回公...

  • 通宵上网,发病式纵欲,杨永信背后,被人忽视的真相

    01 杨永信网戒中心关停了。 这是2019年开年来,听到的最好消息。 杨永信是谁? 他号称是全国治网瘾的专家,被某...

  • 怎样看待“杨永信”们的戒网中心?

    提起网瘾,好像大家都闭口不谈了,相反,提起杨永信,却能立马引起关注,很多人说杨永信怎样怎样,越是这样做,好像并没有...

  • 矫正?“矫枉过正”

    看到这则消息,一度不敢相信是那个杨永信,“雷电法王”杨永信,原来他依旧官居高位,风光无限,卷土重来。 我以为他消失...

  • 里约奥运资讯最耿直播报方式

    本期看点 奥运健儿拼搏忙,民间运动奇才亲身参与来助威; 杨永信微博事件升温,关于磁爆步兵杨永信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期”的杨永信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jb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