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治国要“仁、德、礼、人”治。从二位之后的世道来看,更多的治国者按照孔子说的去做,而运用烹小鲜去治国的人,占比更少的。
这其中的原因,是不是跟食物有关系?
2000多年来,很多的治国者都是趋向食肉,而喜欢吃海鲜的更少。
吃什么,就成为了什么。
人的思维和日常的食物,还是有比较大的关系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反过来说,人们就不大会接受,也就不可能成立。
每天喜欢吃小鲜的人,每天都要烹小鲜的人,那么多喜欢吃杂海的,都要自己亲手下厨去做,要怎么样做到不动,保持着锅中小鱼小虾的完整性,这些人头脑里,大多没有想,去类推着如何治大国。
当然,到后来孟子就直接说出了“君子远庖厨”,自然就道出了那些治大国者是不会去烹小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