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记载,史前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信奉耶稣的人在诺亚方舟之上,得以幸存,而其他人只能在大洪水中毁灭。
此处并不想去讨论这样一个警示意义浓厚的宗教故事,而是想要设想:如果现代社会再次发生一次“大洪水”或类似的毁灭性灾难,那么又该怎么去决定哪些人可以登上诺亚方舟得以幸存,而又该是什么人来做这个决定呢?
答案可想而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也许,说科学技术需要服从或效忠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也不为过?对此持保留态度),而要想逃离这一场毁灭性灾难,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
那么,在决定哪些人可以登陆诺亚方舟时,当权者(有强制性手段)和在经济层次上占据顶端的人(简称为富人)就是最可能做出决定的人,当然,诺亚方舟上就座的,大多数也必然是这些人。
那么,在经济链条中占据底层的那些人(简称穷人),又会怎么样呢?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往往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全球变暖、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等问题愈演愈烈。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那么必须以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而作为既得利益者,当权者和富人固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来源,因此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方案往往徒有其名。
那么,是不是穷人愿意或者主张放缓经济发展为代价来保护生态环境呢?其实未必。
经济飞速发展下,摘取胜利果实的,往往是当权者与富人,而穷人很难从中分一杯羹,甚至于,富人可以通过购买空气净化器、购买各种优质资源,来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对自己与家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穷人只能默默忍受着,承担起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在经济繁荣稳定时,穷人往往才能过上略略舒适的日子,略微“享受”一下生活,因此,如果要放缓经济增长,可能穷人的反对比富人更加强烈,或者说,穷人并不一定会比富人更热衷于保护生态环境。
正因为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可能不愿放弃经济增长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那么或早或晚,终有一天,“大洪水”类的生态环境性灾难总有可能来临。真正到了这样的时候,从未享受到经济发展之利的穷人,位置又在哪里?
在类似于“泰坦尼克号”上的“三等舱?”在“诺亚方舟”的基础性工作岗位上?更可悲得失,因了现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之力,未来诺亚方舟的各个工作岗位,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天下,而到那个时候,能够登上方舟的穷人,只怕越发减少了吧?
当然,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或许,只要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能够超过生态恶化的速度,那么“大洪水”类的灾难也许就不会发生(比如现在已经可以用VR技术营造一种真实可感的空间,取代现实中千疮百孔的世界)?也或许,可以制造出足够大的诺亚方舟,尽可能将不同阶层的人塞进去?
而到了那个时候,是否视角又该做个转换——万物有灵,明明是智人(区别于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为了自己种群内的经济发展,不顾自然生态平衡,给自然界带来累累伤痕,导致众多地球上的原始居民(除人类外的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逐渐灭绝,而在毁灭性自然灾害来临时,人类却可以凭借科学技术而逃之夭夭,留下其他无辜的生命莫名其妙承担毁灭性地打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