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克泰德的思维习惯

作者: 向问天 | 来源:发表于2022-02-14 22:24 被阅读0次

    我的朋友,爱比克泰德之所以成为斯多葛哲学集大成者,一个显著的符号标志,因为他有着执著的追求——他向往的是真正的自由,而这是顺应自然生活的目标,是人趋向神的标志。第欧根尼说:“既然神是自足的,那么我们无所欲求,那不就和神一样了?”

    亨利·德怀特在《马可•奥勒留传》中说:“爱比克泰德所展现的那种思维习惯是人性中永恒的东西,它类似于佛陀弟子们所展示的东西,亦类似于希伯来先知们所展示的东西。他为自己设定的伟大目标就是让灵魂能得宁静。”

    他进行说明,在爱比克泰德看来,悲苦与生命相伴而不可分离,人无法摆脱它,除非人摒弃一切欲望。意识到这种真理的人,一定会摆脱不纯的希望,摆脱无知,摆脱错误的信念,摆脱一切无爱之心。

    在亨利•德怀特看来,塞涅卡等罗马斯多葛派和那些属于征服者一族的人,以及世界上的各位主宰者,都不能摆脱生命价值意识,尤其是快乐幸福生活的价值意识。不过,爱比克泰德并不是罗马人。他所拥有的情感与体验,不是征服者所拥有的,而是被征服者所拥有的。也因为他的天性和卑微的出生背景,他比塞涅卡或任何一位属于统治者一族的人,更容易接近那种“完全摒弃”的理念。

    他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人的经历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追求。我们可以看见,那些轻易放弃的人生观,往往是因为血脉中埋藏的意识。这与高尚和卑贱无关,和生命的规律相关。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只有那些敢于打破界限的人,才能够实现自我的突破。

    对于爱比克泰德来说,生命本身并不悲苦,悲苦的是生命和神圣的理性不相谐和;要想让一个人免于这种悲苦,就得让他的各种欲望只和受自己控制的东西相联。如此一来,他就会冲破一切虚妄思想的牢笼,而这种虚妄思想正是把不好的东西错当成了好的东西。如此,那个得到了自由的灵魂就能像鸽子归巢一样,飞回自己的所在,与神圣理性共居。这种谐和关系会给灵魂带来宁静。然而,要让欲望从万千俗世享乐中撤离出来,而这些享乐又在人的想象力的烘托下熠熠生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要在一些严苛而无所回旋的原则中,为我们的灵魂找到拯救之道,也绝非易事。

    在他看来,对于斯多葛派来说,谜题的答案或者说解开虚荣衣领之纽扣的方法,还在于对意志进行制约。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谁又不是在虚荣的衣扣下忘记了生命的真正追求呢?

    身处其他学派和信条系统中的老师所试图教给我们的,是借助精神的增速和激情、神秘热情与教条式希望的刺激,我们能够获得逃避的力量。他们的目的是努力让精神插上翅膀。


    与此相反,斯多葛派人士则让自己的双脚扎根于大地。他以冷峻严苛的简约特质,树立起那种“轻视普通人性中的享乐、诱惑和软弱”的生活理想。斯多葛派人士所诉诸的,是个体之人的尊严,这种个体之人的尊严是从上帝的神圣尊严那里分享而来的。或许,正是这种对个体尊严感的诉求,引出了斯多葛主义的不朽价值。

    对于斯多葛派来说,一个人的内在和常在自我,就像神殿中的帕拉斯·雅典娜的形象一样。人们必须把它保存在一种不可侵犯的状态之中,使之高于生命的淆乱躁动,使之不被仇恨、报复、痛苦或欲望这些相互交织的激情所触碰。

    这也是爱比克泰德的思维方式,以及他成为圣哲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比克泰德的思维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oh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