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二十节:分化训练应用

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二十节:分化训练应用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05-05 19:26 被阅读0次

    在区分强化部分曾提到刺激控制技术,分化训练实际上就是刺激控制技术最常用的策略。当前提背景中某个因素的呈现始终与某个行为之后的强化物一一对应,久而久之,该前提背景中某个因素呈现,则某特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

    譬如,一个孩子跟着妈妈去商店,见到他心仪的东西就哭闹着要得到,不满足他就打滚、尖叫、捶头顿足;而跟着爸爸去同样的场合,则表现得乖顺机巧,虽然同样渴望得到他所心仪的东西,但即使不满足,也没有上述表现。

    由上例可见,行为之前的前提背景中(商店,看见心仪的糖果,爸爸或者妈妈),爸爸或者妈妈是两个不同的关键因素。这两个不同的因素对孩子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行为之前的变量中影响某行为发生的因素被称为分化性刺激;该因素对行为形成影响的过程称之为刺激分化;在应用领域,这一过程可以被称之为分化训练。

    在上例中,妈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有明显的分化作用。

    妈妈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分化作用是如何形成的?妈妈在现场的存在是不是造成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刺激分化与分化训练的过程。

    也就是说,历史地看,妈妈带孩子去商店都发生了什么。原来,每一次妈妈带孩子到商店,孩子看到心仪物提要求被拒绝后都会有一番这样的行为,而这以后,妈妈通常都会无奈地满足他。

    但历史上,爸爸通常在他提要求的时候就给他买,如果拒绝他,不管他怎么闹都不会满足他。有了这个历史背景,我们再来看孩子当前的例子,就不难理解妈妈对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分化性影响的过程。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妈妈在现场的存在是不是造成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呢?

    从表面上看,似乎妈妈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问题行为的发生,更直观一点,似乎妈妈这个“条件性的刺激”直接引起了孩子“哭闹发脾气”的“反射”:因果再明确不过了。过去一般如此理解与解释。果真如此吗?

    并非如此!在上述的理解里,忽略了两个很重要的成分,一是行为的结果,二是行为的历史。

    决定该行为发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在于历史上该行为的结果(行为之后的变量),行为之前的变量对于行为发生的影响一定而且仅仅在它与行为之后的结果总是存在某种对应关系的时候才可能形成。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之前某个变量(人物、场景、言语或其他)的呈现总是跟随着某个特定的行为结果,那么该变量对行为的发生与否就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可以控制该行为的发生,但并不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刺激控制技术中分化训练策略在生活领域中应用广泛。

    比如,一个人打算减肥,可以把写有提醒和鼓励自己减肥的口号贴在所处的居室或者办公场所;也可以把减肥所需要的每日活动计划贴在床头、案头、冰箱和门后;还可以在冰箱里减少容易引起肥胖的食品的储藏;或者安排同事或者室友看到自己就问:“今天你少吃了吗(运动了吗)?”等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可能发生在行为之前,而付诸行动本身以及后续的减肥效果则强化了减肥的行为。坚持下来,上述种种措施就具备了增加减肥行为可能性的作用。

    再比如,我们日常的课程表、日程表、小贴士、交通信号、上下课铃声、电话铃声和手机铃声以及各种社会符号等等,无一不具有影响我们日常行为的功能,也因而都是生活中影响特定行为的分化性刺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甚至可能都是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刺激的控制。

    分化训练在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行为习惯方面也非常有效用。

    当然,单纯有了上述的措施并不能保证该策略一定成功,还要结合强化的因素。前面提到的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强化物的管理等等原则和技术也都搭配进行,甚至动用罚时出局的负性惩罚技术,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如果只有口号与前提背景刺激,却没有或者不重视行为的结果,非但目标不能实现,还可能就此塑造问题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长必读|青岛新阳光心理ABA践行课第二十节:分化训练应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oi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