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的一家三口去看奶奶了。
壮壮问为啥要去啊?妈妈说,好久没去了,看看呀,奶奶也想你啊!爸爸说:过节呀!
所有的话,都是泛泛的,道理上的。他也只是不情不愿地跟着去。
壮壮在亲情表达方面很欠缺。
别说和爷爷奶奶,因为不在一起,就是和爸爸妈妈,也从来没有爸爸回来扑上去,妈妈回来亲亲热热地招呼的时候,即便我,和他相处最多,我走他无所谓,我来,他也无所谓。
说寒心吧?谈不上。但这不是小问题。
我一直在探究这问题的成因。
基因是肯定有的,爸爸妈妈都不是热乎人,但爸爸比妈妈好些,起码他在正常的环境里成长,和他妈妈的交流比较多。
妈妈的童年是生活在我和其父、爷爷、奶奶共同居住的环境下,气氛压抑,寡言少语。而后又遭遇父母离异,其父强势管控,性格是有影响的。
而壮壮的语言最初发展期是在海门,十八个月,保姆不带了,还不能上幼儿园,老王又不太愿意常住南通,我就让他在海门。
爸妈每周日送来,周五下午接走。那时候,为了避免孩子的分离焦虑,我总是不给他们道别的机会,让爸爸妈妈悄悄地溜走。而我,他走,我也从来不远送,怕他粘我。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没有告别之恋,没有分离之痛,没有重逢之喜。
现在想来,这是错的。是最初的模式影响了情感发育。
虽然孩子是好管了,不哭不闹,但是,我剥夺了他刚刚应该萌芽的表达感情的机会。他几乎从来没有心心念念的盼望、依依不舍的告别。
家里的生活气息太少,语言交流少,爸爸妈妈和孩子鲜有嘻嘻哈哈大开大合的玩闹,即便是说话,也是有用的、必须的、事务性的,而没有情感的表达,比如,我累了,我不开心…本就都欠缺,现在又各自捧个手机,很多时候都陷于无声状态。
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个问题。
往小里说,在家庭里,彼此感觉不到温度,进门没有“我回来了”,出门没有“我走啦”,养成了习惯,到我死了后,这家里,还有人气么?
往大里说,走上社会,礼貌是极其重要的,积极地感悟对方,回应对方的能力也是需要家庭小环境熏陶培养的呀!

我要注意,希望爸爸妈妈也能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