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语:亲情是婚姻的自带属性,并不是爱情的变形,说爱情会变为亲情的要么是耍流氓,要么是自我安慰。
听多了各种版本的出轨故事,恨嫁的小花们,也开启了质疑婚姻的模式,想着从未婚直接迈入不婚。
古时候,三妻四妾的玩法都没有女性不婚,现如今,越是独立自主的女性,越可能选择不婚。这绝对是社会的进阶。
婚姻到底是什么,结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比两个人过得更自在,还需要婚姻吗?
在上一代人眼中,婚姻是必须的,成家了才能立业,结婚生子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大事,还承载着家族的传宗接代功能。这也正是现在80、90后未婚人群需要承受的家庭压力。
恰恰是传统意义赋予婚姻的这些功能,让很多人对现实中的婚姻有了太多非理性的幻想。因为觉得婚姻对家庭对双方很重要,所以必须是神圣的,承诺必须是终生有效的,然后就会习惯性地预设一个永不背叛的前提。
婚礼前后的那些仪式,正是这种的愿望的现实表达。问题是,光靠仪式,或者红本本,真的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长长久久、白头到老吗?这个很难。社会心态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难。预期很高,看上去也很道德,但自己也明白不大现实,需要后期不断付出、维护,这就是不想结婚、不敢结婚的内在动因。
婚姻的承诺是真实的,也是沁人心脾的。可是,承诺并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特定阶段的精神体验(情感)作为基础,也就是说作出承诺需要内在的动机。而精神体验和内在动机都是会发生改变的,有可能变强,也有可能变弱,于是有些婚后的亲密关系质量比婚前高,越过越默契,像是每天都互为灵魂伴侣一般;但另外更多的例子却是,婚后的亲密关系质量不断降低,严格来说是比预期低了,这就是内在动力持续减弱所导致的。
当承诺出现的时候,承诺的效力就开始不断改变。承诺只是一个开始,用来指引人们不断向前。将承诺视为永久有效的凭证,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用承诺来保障婚姻,相当于只靠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一样,对一般行为有约束力,对人性驱使的行为很难有实质性的约束力。当一个人作出承诺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承诺存在着随时被撕毁的风险。
其实,不用那么复杂,不去管那些曾经被赋予的沉重意义,婚姻就只是一段体验,追求1+1>2的过程,就是双方都觉得两个人一起过比一个人单独过更有趣,这就够了。那些婚姻有关的仪式只不过是体验的一部分。
体验式的婚姻观念应该有这些特点。
首先是互惠互利,即共赢。可以让双方都觉得自己会变得更好,也就是1+1>2,这样双方的协议才不会被撕毁,当然,最好双方的惠和利一样多。
重体验、轻责任。体验好了,自然不离不弃。重体验就要求一贯持续的沟通互动,这也是保持婚姻活力的主要方式。重视自我的体验,满足自我的体验需求,才可以更好地照顾伴侣的体验感。保持体验感受沟通的双向顺畅,至关重要。
爱情和亲情和平共存。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个必须坚持。但婚姻不应该也不是爱情的坟墓。婚姻生活可以让亲密关系衍生出亲情,亲情的出现也有利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亲情并非从爱情转化而来,而是婚姻的自带属性。宣扬爱情会变为亲情的都是耍流氓,为了就是给爱情的消亡找个理由和安慰。
爱情不灭有个前提,就是他不是靠承诺来约束,而是双方自发自由经营的产物。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经营,不想经营,放弃经营,才是爱情消亡的原因。爱情有保鲜期的说法,多半都是储藏的温度不对。
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保障和唯一动机,社会关系、价值体系等也会产生影响。爱情未必导致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也可以得到维持。没有爱情的婚姻不是因为没有爱的能力,要不然出轨的情况就很难发生了。
还在幻想天荒地老的爱情吗?那不是不可能,但它属于未来,不会是现在就可以得到。等到天荒地老的那一天,自然就可以收获天荒地老的爱情。
可以不相信婚姻,但不能不相信爱情。有爱情,才可以体验婚姻。婚姻可能失败,因为它给你带来身心的损失,可能超过体验的收益;但爱情不会失败,因为给你的都是体验,痛苦和快乐的体验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一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体验一段有亲情有爱情的婚姻。多好呀。
亲爱的,就是亲情和爱情的共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