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4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因为我说的话他都乐于接受。”
学习心得:
这句话对颜回实际上是明贬暗褒。
学了前面的内容会发现,颜回是一个“不违如愚”的人。对于孔子所传授的知识,颜回很少有反驳或者提问的时候,看起来笨笨的。但是课后观察他的行为,你会发现颜回能够很好地吸收孔子思想的内涵,而且能够在实践当中运用自如。
那问题就来了,遇到不懂的东西,是要先提问还是先思考?
从颜回可以看出来,其实不着急提问,先思考,先让这个东西在大脑中产生摩擦,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当然,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能对某事及时提出质疑,大家有过充分的讨论,然后再做出决策并执行,这也是避免犯错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好方法。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没事找事”,不要靠提问,靠质疑显示出自己在思考、很努力,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刷存在感,完全没有必要。
在团队中提意见和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是建设性的,就像GPS那样,即便你走错了,他会重新给你引导一条新的路,而不是发脾气,指责你,这也告诫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能够掌控情绪,能够做到“无所不悦”。
02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间(jiàn):空隙。用作动词,表示找空子。不间,找不到空子。
这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是没有异议的。”
学习心得:
1.这里就讲到一个关于“鞭打芦花”的故事,也展现出了他孝顺的大格局。那他的格局是什么样的呢?
故事的主人公闵子骞受到继母虐待,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棉衣穿,只能穿继母用芦花填充的“假棉衣”。在被父亲发现之后,闵子骞反而替继母求情,说出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话语,难怪连不轻易夸人的孔子都禁不住称赞他的孝顺。在这里,闵子骞的孝顺不仅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还是一种远大的格局。因为他能够预见到继母离开之后的负面影响,宁可暂时忍耐困苦,这是十分值得钦佩的。
2.这也看出来,闵子骞思维的角度和格局与常人不一样。他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很多时候,你能够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能够展现你什么样的格局和胸怀。
3.由此延伸开来,让我联想到到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可以看出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对照我们自己,更多的时候,在读书、学习这件事上,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或者为了改善家庭的状态,志向不同,格局和胸怀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明显不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