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简友广场城市故事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作者: 芒格山竹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3:24 被阅读0次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01媒介与空间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呓语需从长远的

历史脉络来看才能洞悉其中意涵:语言的发明让信息可以分享, 人类从此借助神话与故事的幻想形成共同体;文字与印刷术的发明让信息可以记录, 信息传播超越了空间的界限诞生了帝国与城邦;有线电报让人类首次以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方式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 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媒介的变革会颠覆原有的信息采集、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方式, 3G催生了微博、4G催生了微信和短视频。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 带来了“媒介大时代”与“叙事小时代”。进入21世纪, 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带来的连接一切、快速迭代等特征, 预示着“媒介大时代”的到来。麦克卢汉所谓“地球村”世界的到来, 万物连接中也凸显出万物皆“媒”, 人的交往与沟通越来越彰显生命本身, 个体感觉、知觉与情感在沟通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种种社会“人造物”幻象纷纷滑落甚至崩塌, 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关系在心性的贴近或疏离中呈现或遮蔽, 这代表着“叙事小时代”的开端。

正是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提出了“生命传播”的概念, 即生命在其之内又超乎其外, 在交流互动中不断生成更迭, 在关注生命内容的同时, 注重生命中思想生成的性质、过程以及形式, 主张互联网时代传播学更应注重生命叙事与体验。麦克卢汉认为, 一切媒介均是感官的延伸, 人的感觉影响着人的知觉、体验, 也会反过来颠覆或强化着人们的感觉。个体信息感知力与回应力的不同, 不仅体现出个体的心理差异, 也会影响到社会心理的喧嚣与动荡。正因如此, 媒介叙事成为生命传播的前提与条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陆晔教授就讲到,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迭代更新,媒体和公共空间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如今发ins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建筑注重叙事,是一种多重传播。她讲到现在抖音打卡上海,系统会自动定位在人民广场。而在那些可以手动选择的地点中,网红打卡圣地是虹桥机场和迪士尼乐园,这和传统媒体表现的意义并不相同。早在1990年代陆晔教授就曾经围绕城市建筑向同济大学伍江副校长做过一期采访,当时他们认为地点一定要选在外滩,因为外滩代表上海。陆晔教授还说,城市不仅是人居的环境,技术还带给我们很多可能。巨大的LED大屏幕不仅仅是活动的广告牌,也是很多人的自拍背景。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内,这是一种被迫的光污染。然而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并没有这样深刻的含义。被采访的大叔说自己特别喜欢在大屏幕看新闻,看来来往往的人群,他感到很充实。清洁女工觉得一旦这里有大屏幕,那么这个城市是安全的。万物即媒介,城市建筑本身就是公共文化。在南京路和外滩是不同的生态,短视频形成新的媒体生态,它们都是一个整体。

02城乡与传播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有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

城市与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产品也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总是体现着人类的精神追求经建成,就必然成为一项公共产品,也必然成为公共传播中的主要对象。城市与建筑的进步过程不仅是技术创新和文化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人类文化不断积累、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城市建筑一旦建成,对于公众而言无法逃避。传播与城市建筑本身是一体的。更长的生命周期来源于其传播的意义。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实现人类的诉求。建筑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文学性,其本身就是在叙述城市故事。巴黎圣母院就有赖于文学提供的地位。城市建筑也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关联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一旦失去,发现原来事情发生的背景没有了,直接影响人的记忆。建筑一旦建成就暴露在外,人们必须接受且无处可逃。不可以不被欣赏,因而永远暴露在公共当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建筑在漫长岁月中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放大。它不是由建筑师决定的,而是由公众参与决定。

03智能与场景

我们生活在实验室之中We live in a laboratory
——布鲁诺-拉图 Bruno Latour

城市传播何为?

在“大传播”“全媒体”语境下思考城市传播的必要性与无限潜力,深度发现与重构城市与传播关系:使传播联系城市与人群,使传播贯穿社会与创新。

1、赛博空间( cyberspace)理论—约斯德穆尔( Jos de mul)

“第三种世界的最新发展阶段,这种空间比过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击穿了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的隔膜。

2、“流动空间”理论—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城市“是一个以电子网络为基础,以特定城市为终端,以社会精英为主导的空间形式,它既没有清晰的中心与边缘,也没(Manuel Castells)有固定的边界和形状,是一个随着节点的变化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一旦停止流动就无法存在的拓扑空间。

【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3、“比特之城( City of Bits)理论威廉·J·米切尔( WilliamJ. Mitchell)

“比特之城”将是一个不依附于地球上任一确定地点而存在的城市…数字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的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利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

4、媒体城市斯科特·麦奎尔( Scott mcquire)

作为一种媒体-建筑的综合体,媒体城市旨在凸显媒体技术在当代城市空间的动态生产作用。

5、5G城市一智能互联

5G网络延时不到1毫秒。如果说4G改变了人的生活,那么5G的诞生将改变社会。“它将创新从单一领域扩展到了跨领域,围绕物联、车联、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推动了一个无延时的平行世界诞生,在这个世界里,5G拉近了万物的距离,将实现了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

参考文献:
[1]宋美杰.万物皆媒:5G时代的媒介变革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9(07):18-21.
[2]师曾志.互联网时代媒介叙事下的生命传播[J].中国编辑,2018(09):9-14.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芒格山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讲座心得】以建筑写就城市{同济·风语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ao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