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林文虎的这本书《好老师在这里》,我快要读完了。书中节选的每一篇文章,事例鲜明,又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和启发性。林文虎有好多言辞,值得思考。
林文虎说:“依等第排名,或是团队计分,或根本不排名,或是将成绩单回到个别评量的秘密地位,孩子就能学会相互分担挫折,学会相互协助,学会全方位地相处。”
思考:差不多在每一所学校,大学的,中学的,或者小学的,不都是以成绩至上。平时大考小考,校长审查班级审核老师主要看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正因此,有些人别有用心,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这样,孩子的好多天性使然的东西被抹杀掉了。其实,这些老师不做假也不行,人总要生存,好多人总要看重公平,好多人平安无事,几个人因为成绩低劣被督导,三天两头被停职反省,这样,为了明哲保身,这些人不投机取巧也不行啊!生活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平等,有些老师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学成绩总是偏低,校长对这类人不开绿灯也不行啊!
只可惜,好多学校的校长长得是一根筋,不论是谁,评价标准唯一,只是看成绩,其它方面就是不看。这样不全面的不客观的考评,造成大家都在弄成绩,弄不上去搞歪求。正因此,林文虎采取的“团队计分”“排名秘密”,看似说的“模糊”,其实就是对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保护,这样保护是暂时的,这样的保护是会激发这些人自我突围。任何东西的改变真正的不是“强迫”,而是“先走自我觉醒,再听从安排”。“秘密保护”就是这样觉醒的一个酝酿过程。
生活中有好多问题不一定说的越明白就越好,破罐子破摔这句话有道理,恰如其分的暂时缓一缓,遮掩一半次,还是给一些人留出退路,这样,解决起来里外就都是人了。如果一味地揪住缺点不放,有可能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林文虎说:“调整座位,让孩子成为别人的依赖,也依赖别人。”
思考: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教化人和人之间如何和谐共生。在一个班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你助我,我助你,绝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孤僻的人。比如,一个人有了困难,自然会有无数个人来援助,这就是教育功能的作用。这次疫情防治,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每个地区派出了医疗队奔赴武汉,逆行而去。这种自觉行为,就是教育作用的体现。
有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灌输一种独立自主的理念,我觉得这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强行支撑完成一件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事,这就是一种愚蠢至极的做法。做事和做人一样,量力而行。比如,一个人面对一只老虎,可能有存活下来的机会,如果面对十只老虎,不依靠他人结局就是被老虎吃掉。
调整学生的座位,作为老师要怀着助人为乐的想法,教育思维需要灵活变通,一张课桌加上一个学生走过一年可以,走过十年,学生对课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林文虎说:“换个大人和孩子对话的方式,不预设条件地倾听孩子的焦虑和求助,让孩子感受到安慰。”
思考:我们成年人总喜欢给孩子下套,列举几个条件,故意引导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模式走,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国家一再强调创新教育,我觉得创新教育的前提就是老师必须先把学生解放出来,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子,说说自己的想法。林文虎说的,换个大人和孩子对话的方式,这就特别好。这种对话,首先体现在平等地位上的大人和孩子互不干涉,各抒己见。
有些孩子的焦虑和不安,都是大人过分给孩子强加的东西太多的缘故。敢于放手,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我们就得信任,就得尊重。有时候,孩子做得事要比我们要好的多。让孩子多参与,多锻炼。
林文虎说:“不要哭!”“男孩子不可以哭!”“怕什么,胆小鬼!”之类的言语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真正的误导。
思考:过去好多说法需要纠正,比如,“怕什么,胆小鬼!”这种鼓励有时候会促使一些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毫无礼节可言。“不要哭!”,该哭的时候,男孩子还必须哭。我总觉得这些说法误导的成分太多了。
这些说法不是说不能说,我认为要说,必须要放在具体的场合中,如果没有场景的凭空说教,极有可能就是误导。教育必须要具体,点就是点,面就是面。
我建议做老师的,多留神以前一些教育言论,出现偏差的或者有误导的,就立即纠正。这些也是林文虎所要主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