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写一份大老板出访活动的材料,由于不是省内的活动,按照此前工作流程,我联系上了秘书处的同事,想了解下这个活动的行程和大致内容。毕竟,作为负责领导商务活动的部门,总办的商务和秘书同事对这个情况再熟悉不过了。
一般考虑到对方可能在开会或者不方便口头沟通,我会先在微信发了文字过去,客气地说明来意,没想到,却收到了一连串的语音和反问式的质疑。
“这事我们不清楚,不是你们品牌负责的吗?怎么找我们?要找这个资料也是你们品牌的事情。”(天,如果知道了我还找你们?事实上这次活动也确实不在我们负责范围内)
“谁让你来找我们的?你们领导吗?哪位领导?你应该先问你们领导啊,怎么会这么盲目的?你们领导有跟随出访的话,最清楚不过了。我都不清楚这个活动,怎么告诉你呢?干吗还要来问我?”(如果员工每件小事都找领导,还要雇你干吗)
“如果是领导找我们秘书处可以理解,你不能随随便便就找我们的呀。我们这边几时安排过领导的活动?几时保存过资料?我们不清楚这件事啊。”(不清楚领导行踪,这秘书还算称职么?质问还在继续,甚至怀疑我没有对等联系她的权利)……
当然,括号内只是我的理性内心独白,为了顾及工作局面,我还是稍微做了解释。却没料到接二连三的质问让我目瞪口呆,只是平时工作上一句简单的沟通,对方只要说一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你再问问其他人或部门吧”直接完事,却得到了对方连珠炮式的“狂轰乱炸”。
那一刻,我不清楚这位同事是刚刚遭受了何等压力而借机宣泄情绪,还是其人性格如此。但这种口气,难以置信的是从一位才工作不过两三年、受到过良好素质教育的女孩口中说出来的,毕竟本企业的入职门槛可不低。而她,也只不过是一位职位相当的普通员工,甚至工作资历比我还要浅。
唯一区别的是,她是秘书处的,所谓最接近公司大老板的员工,平时对接的都是各部门的领导,毫无疑问,大家顾着老板面子,对她也算毕恭毕敬,这些给了她一连串质问的底气。
那时,我除了怒从中来,更为此人感到一阵悲凉。
且不说作为当事者,我也可能存在需要强化沟通的改进空间,但在工作和生活上,难免还是会遇到这些不讲对等、飞扬跋扈的人,他们,又试图反省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吗?
1、一个人的修养,除了在工作上值得坚守原则外,更应是在对待所有人时的一视同仁和同理心。
那种所谓“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只从自己感受出发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更何况,她所坚持的底气,不过是这个企业平台甚至是身边的领导给予她的,而不是自己真正的能力或判断。
这位同事作为领导秘书,平时自然少不了跟各层级领导打交道,便开始自认为也有了“高人一等”的尊贵,只有部门级的领导才能跟她平等对话,却漠视一般同事的沟通需求。
事实上,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权力”和“优越感”,只要离开了这个企业和部门,很快就会被清零。
职场中人都明白,总办作为行政和后勤保障部门,其实不仅是为了服务领导,更是沟通领导和其他单位的有效桥梁,甚至博爱一些,更是服务整个公司集体。而作为秘书或助理,平时的工作内容大致是领导决策的上传下达、会务安排、资料整理和编写等行政杂务。真正锻炼人的是协助领导处理琐事的细致高效、商务会客待人接物的沟通能力和编写材料的写作能力。而据我了解,这几大核心技能之一的写作职责,却不在总办,而是在品牌部门。因此,这位同事的岗位,核心技能是什么?如果有机会转岗,她的安身立命之本,还能指望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吗?
我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起来,在我刚毕业的一段时间,我在前单位也从事过总经理秘书的岗位。想起来当时懵懵懂懂,也许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对其他部门的同事交上来的不规范呈批或看似简单的问题都不太耐烦。
但不耐烦过后,我又心生愧疚,发现自己不该对同事心生厌烦,大家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而求助于我,我又什么理由去拒绝呢?而且本身这些关系领导层的请示或问题,这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如果他们有不清楚权责范畴的地方,我也有义务去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甚至考虑发出一些温馨提醒来提前告知同事,避免同一类问题反复提上来。
所以从那以后,对于同事们工作上的沟通我都尽量笑脸相迎,保持谦和的态度,让我得到了同事们的尊重和喜爱。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见识越多越谦卑,位高权重愈低调,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留有余地,方能进可攻、退可守,真正获得别人的尊重。
2、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离开了企业平台,也许你什么都不是。
老天总是会制造巧合。
在原单位两年后,我调任到其他部门,另外一个新的应届生接替了总经理秘书一职。
过了不久,开始有同事问我,“新来的秘书啥背景?讲话和态度都很不友好,我记得你之前不会啊!”
那一刻,我也明白了这位同事投诉问题的所在。我说,我也不清楚她什么背景,不过她这种做法确实不太合理。
当时我没有及时提醒这位职场新人,因为在此前的一次日常的工作沟通中,她也把我列入无法对等沟通的人的行列,更早已忘记当初是我整理好所有的秘书工作流程并一一交接指引她顺利接任。
所以,我的提醒,也许还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再后来,在我辞职脱产读研期间,出于人力资源课题研究需要,我征得前领导们的支持,在原单位开展了关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一项研究。
当时是用了一套HR领域标准的评估体系,来评估单位中的所有岗位的价值,由单位高层和各部门领导根据每个标准对岗位进行评分,最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就可以视为该岗位的价值分数,并以此来作为薪酬和职级分类调整的依据。
当时我特别留意了下总经理秘书这个岗位的分数,带着些许对总办核心岗位的期待,却发现最终的分数竟然低于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或法务等专业岗位。由于所有评委是对岗不对人,而且评估工具本身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因此这个结果不可谓不客观。
可见,在这个岗位上很容易滋生的优越感,在看到这个结果时,肯定会觉得瞬间荡然无存。
当时人们尊重你,看中的是背后的权力或企业光环,一旦光环褪去,有没想过,应该以什么支撑起自己的腰杆?
有个朋友刚换了工作,原来在一家民营企业的市场部工作。
由于老板急于打响企业品牌,每次营销推广都不惜砸重金、花血本占据所有营销和推广渠道,力求通过铺满所有渠道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朋友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执行领导意图,找齐所有渠道并实现投放,至于预算和投产比,从来不在她考虑范围内。
久而久之,她们对宣传渠道几乎不加选择,手头动不动掌管着几百上千万的广告宣传费的使用,自信心爆棚,作为优质甲方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说白了,就是把平台带来的红利,错当作自己的能力。
后来,由于个人问题,朋友选择了离开这个企业,但在寻找类似岗位时候却四处碰壁,对新单位严格的投产比测算等要求,她不免开始觉得力不从心,信心在瞬间被击垮。自以为一直叱咤风云做了好多个大项目,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一个精打细算的小项目都驾驭不了。
很多人羡慕外企规范高效的工作范围,可真正经历过的才知道,企业越大,分工越细,个人能学到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而平时能够轻轻松松拿下供应商或客户,也不过是看在企业的面子上。
所以纵然顶着世界500强或跨国名企的光环,等转行到了一些民营或创业企业,需要开始自己要跑市场、挖资源、谈客户时,才知道真正厉害的不是你,而是企业平台。
正如网传的一段话:“人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只能跑10公里左右;人开汽车,一脚轻踏油门1小时能跑100公里;人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跑300公里;人乘飞机,吃着美味1小时能跑1000公里——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了。”
3、打造个人核心能力,以自身优势为平台锦上添花
真正聪明的人可以清醒地明白,哪些是自己的能力,哪些只是自己所在的平台带来的福利。
从上面的评估结果来看,其实大多数领导看中的是员工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这种实用性强和专业性高的岗位,自然相对能够体现出岗位价值的重要性,而其他行政辅助类的岗位,也许价值会稍逊一筹。
所以,即便是从事辅助性岗位,也应该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核心技能——一项到了任何单位都能够胜任的能力。否则,当你赖以依存的平台优势哪天不再发挥优势,或者当你不得不离开这个靠山时,起码你还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日益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得以再寻找一片翱翔的天空。
正是怀着这样的隐忧和进一步打造个人技能的决心,我才从两年前辞去别人眼羡的国企行政部门岗位,回炉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从新打造个人核心能力,最终从事能够更好施展和深化自己一技之长的工作。
即使如今身处世界500强企业,也仍然告诫自己,作为普通的一颗螺丝钉,只有把自己锻造得更加精准锋利,才能让企业这台大型机器转得更好更快,在能施展技能的领域里长歌善舞,真正化自身能力为企业平台优势,甚至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
唯有这样,离开了企业平台,你还能是你,那个有着核心竞争力、无往不胜的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