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和同事聊天,说起现在的孩子们看起来减负了,但家长们卯着劲带孩子们去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记得某次有人提到,某城市,因为一密接孩子一周内频繁上课外班,导致好多孩子只能在家上网课。
我问他孩子在上什么课?他说有艺术类的,小提琴,钢琴,美术。科学类的,编程课。体育类的,羽毛球。我问他孩子喜欢这些吗?他说喜欢的,回家后还给他和他爱人讲编程呢。
孩子喜欢,大人陪着去上课,会不会挺累的?他说了不,周末一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都在赶路。不过为了孩子好,作为大人,这点付出还是应该的。
那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些?他说为了让孩子多了解一些东西吧。那不学这些,不了解的话,孩子的生活过不去吗?
他回答说,也不是吧,就是想让她多接触多了解这些。我们聊天的时候,他站在那儿,而我坐在椅子上。我说了解肯定不是目的。如果这样的话,我就坐在这椅子上,了解了很多东西,什么也不做,那了解了有什么呢?了解是目的的话,我们远不及手机里的百度谷歌,我们总不会说养孩子不如有个手机吧。
我说孩子们学习这些,去经历,去感受这些大家觉得好的事情,可能可以扩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去做一件事,才会明白做成做好一件事的过程,和不容易,同时也能享受成事后的喜悦。不过这样的喜悦这样的感受必须都要人人亲自下手才能习得的吗?
他说应该是吧,比如说他孩子正在学的小提琴和钢琴,往这边拉,往那边拉,那些个力度,他用手示范出拉小提琴的样子,那些个不同的表情,作用在乐器上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的。比如说,不同演奏家在奏同一首曲子,有他们不同的风格。同一个演奏家,在不同时候奏同样的曲子,由于情绪,身体状况不同,出来的声音也会不同。
我说都已经作用在乐器上,发出声音了,不论情绪如何,身体状况如何,不论谁演奏,出来的声音就是确定的了。可能用频率和幅度就可以表现了这些声音。至于什么样的音符串表示悲伤,什么样的音符串表示快乐,这个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不管人们悲伤与快乐,那串音符就是那样的音符,但这些怎么就能与人的喜怒哀乐关联起来,可能有人类与这些音符之间产生的固有的某种共鸣,也有可能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和传承下来的东西。
如果人们能完好的记录下这些音符,研究这些音符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联,并把音符划成能代表人们的情绪音色的串,变成像文字那样的特别明了的编码,加上些许社会文化差异,那么大多数人了解音乐,欣赏音乐就会容易许多了。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们可以像学识字一样音符串码,学唱歌谱曲就像学说话写作文一样。有情感想表达时,可以从音符串库像写作文那样谱曲。
现在记录下的声音没那么完美,音符码没有方便到人人都容易上手,可能是因为在现在,学不学音乐不足以影响人类生存,没有识字重要。当某天大家活着觉得很闲,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就可以去研究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人类寻找自我和自然人文社会关联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吧。
至于每个孩子值不值得去练习,就像家长是不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要不要去当播音员一样吧。
单纯的去练习,练习,忙忙碌碌地去上一堆培训班,光练习,指望靠演奏某些乐器来换取美好人生,可能有点难度。因为那需要有好的老师指导,足够的时间训练,现在每周要学习七样八样的课程,还有学校里的基本课程要上,孩子哪有时间精进呢?这么多的培训班上着,孩子也就是过过脑子吧。
如果练习着,练习着,孩子喜欢,家长也喜欢,那就另当别论。因为喜欢,享受着当下的演奏,琢磨着技法技能,想象着每个音符和自己和外界的碰撞或共鸣,每一次去参加培训班的过程,是一次精进,也是一次全身心的放松,那是极好的。
要不然,细数古今中外多少英豪,有多少是由于从小上了那么多培训班才出类拔萃成为英豪的呢?
网友评论